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
常住人口仅一万多人的江西宜春水江镇,几乎隔段时间就会冒出一家假发厂。按照镇里统计的最新数据,这里有100多家假发厂,从事假发生产的村民有4000多人。
这些假发厂的生意说大不大,一位老板雇上几十名员工,就能办起一个厂;说小也不小,他们做的都是跨国生意,五颜六色的假发经过排发、定型后,很大一部分会销往欧洲、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水江镇是宜春市袁州区最偏远的山区乡镇之一,从袁州区出发,要开上一个多小时的车,翻过一座又一座的山头,才能到镇里。入镇,一块块假发厂招牌映入眼帘,记者走进一家假发厂,看到已制作完成的各式时尚假发固定在头模上,产品以cosplay(角色扮演)、party(派对)假发为主。
水江镇兴起的假发厂已遍布全镇10个行政村。据当地人回忆,2017年后,从外地回镇办假发厂的村民越来越多。这些转行做起假发生意的小老板,过去有的开过挖掘机、养过猪、做过服装生意,还有的曾是中学教师。
假发厂老板林圣安向客商推介假发。袁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升远方假发厂老板黄耀梅就在2017年被“请”回了镇里,他在浙江义乌做了许多年假发生意,一些好莱坞明星都戴过他生产制作的假发。
黄耀梅回镇的想法很简单——把制作假发的工艺带回这里,给村民开创一条致富的路子。水江镇的假发产业是来料加工和生产,工艺简单、环保。技术门槛不高,村民上手就快。这几年,亲帮亲,邻帮邻,水江人抱团发展,假发产业也越做越大。
在义乌的时候,黄耀梅主营发制品的批发和代加工,水江镇有不少村民也早早地在外办厂,跟着他做假发代加工生意,得知黄耀梅回镇里,这些小厂老板也都跟着回来了。
镇里为了欢迎他们返乡创业,特意放了烟花,开了会,镇领导在会上做出强调,“无论是镇政府、派出所还是税务局都不能向这些返乡办厂的村民伸手要钱,要做好服务”。
黄耀梅50多岁了,几十年间,他一直保持着对这个行业的敏锐。买假发的还是年轻人居多,早些年,韩剧、电影、动漫受年轻人追捧,黄耀梅也跑去凑热闹,不过他的关注点永远在头上。
“哪个韩剧里的明星火了,他的发型也一定会火。”黄耀梅就这样按着韩剧、动漫里的男女主角、配角的同款发型来打样,一些发型做好后拍照放到网上一推广,就成了爆款。
动画电影《冰雪奇缘》火的那阵儿,黄耀梅根据电影里的主要人物推出三款假发,三个月就挣了300多万元。受他影响,女儿大学毕业也在水江办起了假发厂。
不少村民办厂前,都会来黄耀梅的假发厂跟班学习半年、一年,熟悉一下工序,这些小厂新招的员工也会去黄耀梅的厂里培训一段时间再回去上岗。黄耀梅还会把手里的客户单子分一部分,给一些没有销路和渠道的新厂。
因为效益可观,一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陆续返乡做假发。黄耀梅就发现回来办厂的90后越来越多。办厂的村民越来越多,2019年,水江镇的假发厂联合组建了假发联盟,建仓库,统一对外采购原料和管理。
黄超是水江镇第一批返乡创业的90后青年,他的假发厂每年要生产20万套假发。到了旺季,他经常要带着村民晚上加班赶货。
村民正在制作假发。袁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黄超的假发厂雇了20多位村民,靠着做假发,村民们每个月有五千多元的收入。黄超觉得回来既能照顾老人和孩子,用家里的自建房做厂房还能节约房租成本,还能带动村民就业,这种踏实感是在外务工时没有的。
“以前从来没想到可以和外国人做生意。”黄超说,过去国外对假发的需求大,如今“谷子经济”成为新风口,也催生了国内假发消费的热潮。备受00后关注的游戏人物、动漫角色,每一款皮肤和造型都有发型和服饰的变换,不断开发新款,也是黄超的假发厂留住年轻客户的秘诀,“假发的造型也要追着年轻人的需求和审美跑,满足年轻人角色扮演的需要”。
假发产品更新迭代,年轻人对材质的需求也有了新变化,比如要求发丝更耐高温,能满足各种造型需要;有较高的仿真度,色泽上更哑光,看上去更逼真;不易打结炸毛,更柔顺。
2018年春天,曾德富回到家乡水江镇小洞村,开办了村里的第一家假发厂。煤炭和花炮产业曾是小洞村的主导产业,产业转型时,小洞村的煤矿和花炮厂相继关停和退出。主导产业的退出,影响了村民的生计,小洞村人多地少,靠传统的种植、养殖业难以养家糊口,许多村民只得外出务工讨生活。
为了动员曾德富回村办厂,小洞村党支部书记杜兵仅电话就打了上百个。曾德富答应回村后,他还帮忙找好厂房、布置接待室、接好网络、铺好动力用电线路、找好工人,事无巨细地帮着这家假发厂在小洞安家。
后来的三年里,小洞村又陆续开办了8家假发厂,有不少村民看到产业发展带来的运输需求,购买了货车,帮企业运输商品和原材料,做起了物流生意。
村民正在制作假发。袁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现在,村里建起了一栋三层楼的标准化厂房,能同时容纳60多名工人,村里计划把当下家庭作坊式生产引入厂内进行规范化操作,村民靠着做假发,每月有七八千元的收入。了解到村里上班就有不错的收入,小洞村的年轻人也慢慢回流。
杜兵说,“每年回村来做假发的年轻人就有十几个,村里还有不少从事假发产业的老板,跳过小洞,走出水江,去外地开办了新厂。”
镇里为返乡农民创办假发厂提供土地、供电、金融、物流等要素保障和服务。假发产业作为水江镇的“草根经济”,除了在厂里集中生产,还向家庭分包延伸,村民的腰包鼓了,不少人都在宜春市的中心城区买了房。
水江镇人大主席何小明记得,三年前,水江村民在当地银行借款一个多亿元,现在情况变了,村民在这家银行的存款有三亿多元。“农民口袋鼓了,思想观念转变了,矛盾纠纷都少了。”
何小明介绍,为了做大做强假发产业,镇里计划拿出40亩地建假发产业园,引导行业规范发展、企业规范用工。现在,水江农民大胆进军跨境电商,在山旮旯里,面向全球销售假发产品,仅2024年,镇里假发产业的年产值就超6亿元。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