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高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出多件代表建议。担任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镇湖刺绣研究所艺术总监、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兼职)的姚建萍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强非遗与旅游融合标准化的建议》,经委员长会议审定纳入重点督办建议范围重点督办。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来自多个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从加强非遗与旅游融合标准化、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设立非遗系统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重大试点项目、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多个角度提出意见建议,吸纳民意、汇集民智,为推动有关工作提供了支持。
这些建议交由文化和旅游部研究办理。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上门走访代表听取意见,组织座谈会深入交流,积极推进办理落实,取得积极成效。
文化和旅游部结合代表建议,召开全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现场会
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第6个加入《公约》的国家。截至2023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共计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高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出多件代表建议。如,有代表提出《关于进一步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建议》,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认真研究吸纳代表意见建议,针对性加强工作力度,结合代表建议,于2024年11月在福建龙岩召开全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现场会,交流工作经验,布置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针对代表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就业与非遗保护融合的建议》,文化和旅游部介绍,发挥以传统工艺类为主的非遗在带动城乡就业、促进增收方面的独特优势,全国共设立非遗工坊9100余家,其中2400余家位于脱贫地区,涉及581个脱贫县和11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将非遗工坊与当地助残扶困相结合,鼓励身体条件允许的残疾人在非遗传承人带领下,参加非遗工坊就业以自食其力,推动非遗工坊成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制定了重点督办建议办理方案,与代表进行电话沟通
姚建萍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强非遗与旅游融合标准化的建议》,由文化和旅游部督办,被纳入重点督办建议。
文化和旅游部认真研究代表建议,制定了重点督办建议办理方案,与姚建萍代表进行了电话沟通,进一步听取代表意见,了解到代表较为关注当前旅游市场上非遗产品无相关标准,消费者易上当受骗等问题。
2024年9月9日至10日,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分管司领导带队,邀请有关部门,赴江苏苏州与姚建萍代表沟通,就代表建议开展调研,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代表建议意见。
会后,将代表建议纳入工作计划,积极推进非遗领域标准化建设工作,推动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委员会、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换届过程中增加非遗领域专家,委托相关单位开展非遗标识管理规范调研,进一步加强非遗产品标识管理等。
追访
“把代表建议转化为改进工作、提升水平的政策措施是根本所在”
文化和旅游部有关司室负责人介绍,代表建议的办理不仅是答复的文字工作,更是需要实践的“无字之为”。答复不是目的,也不是终点,把代表建议转化为改进工作、提升水平的政策措施是根本所在。
这位负责人表示,文化和旅游部建立建议转化利用制度,对代表们提出的有益建议进行认真研究吸纳和转化利用。比如,代表们提出《关于科技赋能传统文化,促进非遗创新发展的建议》《关于开展传统文化“非遗+”新场景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建议》《关于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科学实现路径的建议》,普遍关注当下非遗与旅游、科技的融合,非遗司高度重视,将深化“非遗+”“+非遗”的跨界融合,推动非遗与旅游、科技融合列入2025年度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工作要点。
同时,他还介绍,文化和旅游部坚持把代表建议当作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扫描仪”,对照检视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努力补足短板,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巴莫曲布嫫等代表提出《关于在云南设立“非遗系统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重大试点项目”的建议》,2024年11月,非遗司分管司领导组织专题调研组,邀请巴莫曲布嫫等代表参加,赴云南开展实地调研,对试点项目必要性、可行性进行研究论证,在论证通过后委托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研究制定了非遗系统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启动了试点工作。同时,委托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针对“非遗系统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开展课题研究。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