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阿拉善左旗通勤机场升级为支线机场项目开工。自2013年通航以来,该机场为阿拉善架起了沟通内蒙古自治区全区乃至全国的空中桥梁。作为全国首个通勤机场转支线机场项目,此次升级完成后,该机场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6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800吨、飞机起降量8000架次的保障需求,执飞至北京、呼和浩特、西安、兰州、成都、昆明等城市的往返航班,进一步改善阿拉善百姓的出行条件,拉近当地与国内一、二线城市的时空距离,助力地方产业升级、人文交流、区域合作。
根据《民用航空支线机场建设标准》,“支线机场”是指设计目标年旅客吞吐量不高于50万人次,主要起降短程飞机,规划的直达航班一般在800公里~1500公里范围内的机场。近年来,我国支线机场建设不断推进。在提高边远地区交通通达性、助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文旅融合、实现国产民机多飞多用等方面,支线机场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引起了广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张家口机场
“支”联万里
航班管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国内在运营支线机场共182个,占机场总数的69.1%,遍布28个省区市,涉及174个城市。
对偏远地区百姓而言,支线航空是重要的出行方式之一。同时,发展支线航空也有利于民航进一步开拓市场、发掘增量。中国西藏新闻网报道,截至2024年10月,拉萨贡嘎国际机场联合多地机场运行的通程航班旅客数量达18.07万人次,共完成西藏航空、川航、国航、东航、南航等18家航空公司通程航班备案工作,累计实现协议备案866条、通程航班1217个。内蒙古自治区在地形上广袤且狭长,因此,内蒙古机场集团不断织密“支支通”航线网络,高效串联东西部地区,大幅缩短区内旅客出行时间并降低出行成本。中国交通新闻网报道,2024年,机场集团累计运营73条“支支通”航线,实现自治区盟市全覆盖,区内机场间航段达47个,完成旅客吞吐量360.3万人次,支支联通率达41.6%,极大地增强了旅客出行幸福感。2024年,新疆地区27个运输机场共备案通程航班航线数量8963条,较上年底增加7429条,增幅达484.3%,乌鲁木齐机场国内通航城市由91个增至155个,库尔勒机场通航城市由38个增至105个,阿克苏机场通航城市由41个增至106个;疆内14个5A级景区所在地机场间共运营航线71条、通航短途运输航线1条,较上年同期增加26条,有效促进新疆旅游市场“快进慢游”。
当前,旅游消费呈现小众游、休闲游、即兴游、深度游等趋势,“县域旅游热”兴起,支线航空为地方文旅融合带来助力。 中新网报道,呼伦贝尔是典型旅游城市,当地持续打造四季旅游品牌,机场统筹规划航线网络,拉长航线执飞期,新开、加密全年运营航线航班,暑运期间新增或加密前往热门旅游城市的航线航班25条,旅客吞吐量创历史新高; 此后持续打造秋冬季运营航线,助力旅游发展。 截至2024年11月,机场累计开通78条航线,通航3个国际城市、43个国内城市,构建连通俄蒙、我国省会城市和重要旅游客源地的航线网络; 2024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万人次大关,成为内蒙古首个,民航华北、东北、西北支线机场中首个获此成就的机场。 天眼新闻报道,为加快推进贵州省“快进慢游”体系建设,优化升级现有旅游产品业态,贵州重新整合各地支线机场并与景区联动,串珠成链推出“支支串飞”项目,并充分利用支线航线的优势,结合高端精品旅游线路的开发,创新市场营销策略,强化区域合作,提升服务体验,为贵州旅游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当地还计划在今年3月推出“支支串飞”自由行产品,旅客可自由选择航线、出行时间、酒店、景点等多样化的服务。
呼伦贝尔机场机坪上航班有序运行
随着“干支通、全网联”航空运输网络体系建设,中西部地区支线机场通过区域中转枢纽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支线飞机特别是国产民机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提供多飞多用的丰富场景。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于世海曾对媒体表示,国产C909支线飞机积极融入和服务“干支通、全网联”航空运输网络,截至2024年7月累计交付139架,航线网络覆盖国内164个机场,其中支线机场100个;开通国内航线549条,其中支线航线344条,已经成长为我国支线航空市场的主力机型。
布局“支”路
近年来,民航局出台了多个与支线机场建设有关的政策文件。2021年底,民航局印发《创新“干支通、全网联”服务模式实施意见》。“干支通、全网联”以通程航班为主要载体,以中转便利化为支撑,打通干线运输、支线运输和通航短途运输,形成航线互联、机场互通的航空运输网络,实现国内主要城市高效畅通、偏远地区城市有效连通,通过联网成片,构建“全国民航一张网”。此举有利于满足新时期航空旅客大众化、便利化出行需求,便利更多的偏远地区居民乘机出行。
为了形成试点带动示范效应,民航局相继批复了鄂尔多斯、云南、成都天府—拉萨、新疆等试点工程,统筹清算中心建设国内通程航班服务管理平台,支持中国航信建设民航中转旅客服务平台,为“干支通、全网联”信息化、数字化应用提供保障。2023年9月,民航局印发《国内通程航班管理办法》,对通程航班相关市场主体的职责和权利义务,通程航班实施的相关事项,通程航班的管理、监督等提出明确要求,旨在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进“干支通、全网联”航空运输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广国内通程航班范式,实现国内主要城市高效畅通、偏远地区城市有效连通。
新疆机场集团库尔勒机场单日航班起降成功突破100架次大关
支线机场建设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地方政府已将支线机场建设纳入发展规划。《南方都市报》报道,定位为国内4C级支线机场的阳江机场已被纳入《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布局规划》《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是2024年广东省重点建设前期预备项目,计划于2025年开工建设。当前广东省民用运输机场大多集中在珠三角区域,粤东西北地区亟待补齐短板。阳江机场建设对于进一步完善广东省机场网络布局、构建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还将助推阳江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等重大区域战略,有利于阳江未来发展。
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统筹布局支线机场与通用机场建设也成为规划布局的重要议题。 《陕西日报》报道,榆林市发布的《榆林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到2026年,榆林建成4座通用机场(榆阳马合、神木西沙、横山波罗、靖边海则滩)、3座支线机场(榆阳、府谷、定边)的机场群,并提出“推广综合应用场景,开通市域内A类通用机场、支线机场、A类通用机场与支线机场之间的短途运输航线”。
“支”向未来
面向未来,支线机场如何“飞”得更好?
在2024年7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支线航空暨文旅融合发展大会上,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理事长王昌顺表示,发展支线航空要从三方面精准发力。一是坚持开放合作。要深入推进跨航空公司的航线网络高效衔接,促进机场和航空公司设施共用、信息资源共享;推动完善“民航+其他交通方式”,打造“民航+旅游”“民航+文化”等。二是不断深化数字赋能。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手段,形成完整、高效、便捷的旅客流、数据流;推进国内通程航班服务管理平台、民航中转旅客服务平台的推广应用和扩容升级,加强数据治理和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不断挖掘数据价值。三是加快自主可控。推动航空公司与中国商飞的合作。
青岛航空营销副总裁崔新宇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提升支线机场通达性,关键是如何打通支线机场与上级枢纽机场之间的联系。他认为,支线机场要“通过与上一级枢纽机场的密切联络,跑出流量和数据,再根据客流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照市场规律开辟新航线,叠加适当补贴和当地政府的引导”。
华夏航空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陶胜认为,网络化运营模式是持续提升支线城市通达性的有力抓手。建议持续提升支线城市通达性,在时刻分配、时刻协调及费用减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建议民航局、国铁集团等各方齐发力,携手打造优质空铁联运产品。
此外,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以通用机场/起降站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各地关注的焦点,多地布局加强通用机场建设,通用机场与支线机场间的航空运输网络也将进一步完善。(中国民航报 记者潘瑾瑜)
编辑|李季威
校对|张 彤
审核|韩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