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思辨财经
特朗普重新“上台”后,以SHEIN为代表的跨境电商毫无意外地站在了暴风眼中心。
美东时间2月1日,特朗普签署了三项总统行政令,其中便包括对所有中国输美国商品加征10%关税,并特别指出:中国小件包裹不再享受免税待遇此前美国对商品总价申报值低于800美元以下的入境包裹不征进口税,这类商品此前也一直通过无需缴纳关税的所谓“T86”(Entry Type 86)方式清关。
其后又在2月3日发生了美国邮政局(USPS)突然停止接收中国包裹的恶性事件,尽管该风波仅持续了24小时,但市场和行业对未来特朗普继续收紧上述政策已经有了充足的思想准备。
受上述一系列风险影响,我国跨境电商企业都在思考如何能将风险降到最低,如相关媒体透露(如《华尔街日报》)SHEIN开始鼓励相关供应链向越南转移,加之关于服装业向东南亚转移的讨论已经持续多年,市场一度认为这可能是行业摆脱特朗普魔咒的重要手段。
其后虽然SHEIN官方否认了上述传闻,由此也引发了市场对该企业新的担忧,根据彭博社最新文章,一直在筹备赴伦敦上市的SHEIN其估值将面临压缩至300亿美元的压力,该数字此前一度接近千亿美元,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对企业经营以及资本市场信心都带来新问题。
对于服装制造类企业,迁移至越南是否就是一个最佳选择呢?跨境电商企业能否以此来摆脱未来风险呢?
本文核心观点:
其一,如今纺织业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越南仅靠劳动力成本优势短期内难获优势,短期内产业链外移也并非明智之举;
其二,劳动生产率和完善的产业连乃是我国纺织业保持优势的重要元素,短期内也不会被越南超越;
其三,在特朗普新的关税政策下,SHEIN为代表的企业曾引以为傲的小单快返模式将受到冲击。
纺织业东南飞并不明智
关于服装业外迁的讨论已经持续多年,无论学术还是业内,对此持乐观态度的不在少数,理由也非常简单:较之我国,越南为代表东南亚拥有非常廉价的劳动力,纺织业又属于老牌劳动密集型行业,成本优势在此非常明显。
在比较优势作用下,东南亚将必然成为全球纺织业出口的中心,这也是支持SHIEN供应链“东南飞”的主要论点。
理论却迟迟未能照进现实,2024年越南纺织业出口为440亿美元,我国仍高达3011亿美元,差距仍然十分之大。更为重要的是,一直对我国商品“抵制”的美国,对中国制造纺织品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热忱,2024年进口同比增长与越南相当。
这就非常奇怪了,不是说越南更具成本优势,那么为何美国还会对我国纺织品的需求更大呢?其中必有蹊跷。
赫克歇尔-俄林是国际贸易理论中非常重要的理论模型,根据该理论一个国家的出口结构取决于其要素禀赋,若用该理论去解释上述异常现象,就会得出:
当前纺织业已非人们印象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反随着资本和技术的深度介入,行业已经成为资本和技术驱动的新型产业。
较之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各国,我国在此更具优势,这也使得我国纺织业可以从廉价劳动力环伺的市场中杀出重围。
人均工资水平已非衡量越南纺织业优劣的标准,而是应该高度参照劳动生产率。
上图为世界银行披露我国与越南就业人口的人均GDP(2017年购买力平价美元),这也是评判各国劳动生产率的最重要指标,可以看到自2005年之后我国劳动生产率便大幅领先越南,2023年乃是对方的1.74倍。
如今越南产业工人月工资大概在400美元左右,乍一看确实比我国低廉许多,但若考虑劳动生产率的低下,所谓的成本优势就暗淡许多。
那么短期内越南能否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与我国的差距呢?答案是否定的。
在技术高速迭代的今天(AI化,自动化,大数据化在我国已经高度普及),人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产业升级的进程,最终决定生产效率的优化效率。
上图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我国和越南大学入学率情况,2001年堪称两国重要分水岭,在此之前两国水平旗鼓相当,但在此之后我国开始大幅领先越南。递延四年恰好是本届大学生毕业的2005年,也恰在此时我国劳动生产率开始领先对方,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发现:教育水平是制约劳动生产率的最重要元素。
截至2023年越南大学入学率也仅是我国10年前水平,中期内很难缩小与我国差距。
除劳动生产率之外,产业链亦是制约越南纺织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过上百年发展(晚晴开始),我国纺织业产业链布局已非常完备,集产业上下游为一体,这一方面会有效降低我国服装制造业的成本,提高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这也形成了我国纺织业特有的护城河,是他国短期内难以超越的。
上图为我国海关披露的我国纺织品服装对越南出口产品结构,其中纺织织物乃是我国对越南出口第一大品类,2023年占我国对越南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53.5%,该类别主要为印染面料,包括漂白布、染色布、印花布和色织布等。
也就是说,虽然越南已经成为全球重要服装出口国,但其在原材料方面仍然相对匮乏,需要从我国大量进口。虽然近年来越南有意于吸引纵向一体化企业,加大对前道面料生产的支持力度,但短期内难以通过自身发展实现完全配套,总体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假若SHEIN的服装供应链向越南迁移,必然会面临:
1)劳动力成本的飙升(用工需求增加)与劳动力素质滞后的矛盾,劳动力廉价的成色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鲜亮;
2)当地原材料的不足,会提高进口成本,产品成本亦会随之提高。
这也是当企业传出供应链向越南迁移后(尽管后来否认),市场在估值方面仍然持保守态度的主要原因,虽然表面上SHEIN面临的乃是地缘政治的问题,但更深层次的乃是如何保持产品的性价比优势的困境,越南显然不是最优解。
重新审视小单快返
在前文分析中,外部环境已经把SHEIN“逼”到墙角,新的美国关税政策下,要保持其商品的价格优势是非常困难的,根据《华尔街日报》提供信息,在SHEIN上出售的服装和商品比美国竞争对手便宜15%至35%,新的关税政策下在最低限度下交易的产品价格将上涨25%,供应商和商家已经在为10%左右的利润率而挣扎,商家的获客压力,平台与商家合作关系都要在新的关税政策中进行重构。
在此背景下,有没有办法可以兼顾关税合规和成本优势呢?许多朋友会提出:海外仓备货。
中信证券研报也认为,关税变动对海外仓备货模式的扰动有限。海外仓备货模式下,预估终端售价的30%—40%将被海关认定为交易价值,会在原基础上加征10%税率,预计对终端零售价影响在3%—4%。多名跨境电商人士在接受《财新周刊》采访时也表示,海外仓备货模式下的交易体量远大于跨境小包模式,且中国供应链优势仍在,并不会因此次关税风暴而被轻易取代。
只是海外仓也并非毫无缺点,其副作用乃是让SHEIN最为鲜明的“小单快返”模式相冲突。
受益于美国小额包裹免税政策,我国跨境电商平台不仅实现了低价的产品竞争优势,更为重要的是,高速周转的商业模式下,小单快返的商业模式在此模式下得以发挥,如SHEIN的商家可以用小批量进行市场测试,如果市场反响热烈可以快速生产,高速迭代以满足“快时尚”消费”对“快”的要求,使其规模可以超过ZARA为代表的行业巨头。
但在海外仓备货模式下,供应链工厂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不再实时连接,而是通过海外仓为中转进行提前备货,商家由此失去了大半灵活性,平台“快”的金字招牌不再熠熠闪光,更为重要的是海外仓备货对汇款账期要求十分之高(财新披露商家汇款周期将从此前直邮的30天左右,延长到100天),供应链的财务负担陡增。
以往小单快返的主要供应链乃是中小卖家,但海外仓模式无疑会提高此类商家的准入门槛,有些商家极有可能因此被挤出市场。
这也就需要平台重新去审视自身的商业逻辑,要在价格优势与新的关税合规之间再平衡,亦要在新旧环境下去调整,甚至是放弃原有模式的先进性,平台将再一次站在十字路口,管理层如何决策,如何取舍将决定下半场企业的打法。
2025年将会是跨境电商最为纠结的一年,特朗普这一变量会让行业感到非常不安,尽管平台已经进行了相当多主动或被动的调整和腾挪,但目前仍然未能说服市场,企业估值还在往下掉。当美好时光不再,进行有效取舍和组合,忘掉以往的辉煌才是走向未来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