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大国的抽屉里有好多份文件,你能告诉我哪一份是历史的,哪一份是长效的?
几个月前的美国大选期间,标志性的“MAGA”红帽,又成了热搜爆款。
这个小红帽算是期间最具代表性的“粉丝周边”,除了川普亲自设计,为了迎合“川粉”们,还特别标注了“美国制造”的标签。
但这标签其实也没坚持太久,2020年大选的时候,不少人就发现,红帽已经是中国生产了。
口口声声喊着“工作还给美国人”,怎么一张张订单都下到了咱们这边?
一顶“MAGA”小红帽,在特朗普的官网上售价高达40美元,但在咱们跨境电商平台上,一顶售价仅为4美元。
谁是真正为大家服务,谁只想借机割韭菜,这还不是一目了然嘛?
去年7月川普遭遇枪击的“世界名画”,据说咱们有商家在事件发生的3个小时之内,就把这张图印在了T恤上,迅速完成了定版打样和出货,大伙儿都说:
川普耳朵上的血还没止住,咱们产的周边T恤已经成爆款了。
所以在太平洋对岸,总会出现一种怪象:人们买爆了中国制造的周边产品,然后去支持一个在对华贸易上屡屡放狠话的人。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从数据来看,美国一直是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重要阵地。
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2016-2024年期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美国占比最高值达到18.03%。
长达10年时间里,咱们一直是美国买家最大的服装来源国。
口号随时可以喊,只有掏钱包的时候立场才最坚定。
这边小红帽大卖的热度还没散,那边川普说翻脸就翻脸。
春节假期刚过,刚上任的川普突然宣布,2月1日起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加税名单里,当然有服装这个大户。
按2023年中国出口额计算,纺织品和服装排第二,俨然成了这次受加税影响的“重灾区”。
其实这笔关税原本收得就不低,数据显示,美国对中国进口的服装关税水平在25%左右。
其中化纤类服装的进口税率较高,如化纤质地的毛衣进口税率达32%,而棉制毛衣的税率约为16.5%。
如果再把这额外新加的10%关税算进去的话:
一件来自中国的女装产品,最高关税已经飙到了42%左右。
这个税率跟美国对非最惠国平均关税持平,可以说,在服装出口上面,关税优势几乎丧失殆尽。
船刚靠波士顿港口,近一半的份子钱已经先交出去了,这生意还怎么做?
事实上咱们很多服装厂商已经接近无利可图了。按照中国服装协会数据,去年前三季度,中国服装企业的利润率处于同比下滑状态,服装出口平均单价:
才合3.8美元/件。
纺织服装这行当,自2018年太平洋两岸掰手腕起就命途多舛,2023年出口额相较高峰期降幅达36%,占我国总出口比重也降至9.8%。
以广东省为例,纺织服装产业是其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之一,可根据有关部门数据,去年该省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同比下降3.1%:
成了该省重点出口商品中唯一负增长品类。
加税侵蚀利润只是一方面,关键是这种动不动就放狠话、憋坏招的行为,把服装产业的链条都给打乱了。
恐慌一蔓延,寒气四处传,投资人心里就会打鼓,企业主就会踌躇观望,上下游原本的默契协作就会被打乱。
原料供应、生产计划、产品交付一环套一环,处处都受影响。
一个78岁高龄再就业老头,在社交平台上一句口嗨,一群沿海服装厂的小老板夜里就要失眠。
在关税的阴影下,服装产业向海外迁移,最近又成了话题热点。
前两天斯基看了篇报道说,有服装制造商前两年把工厂搬到越南后,最近又给搬了回来。
近10年间,我国纺织加工企业经历了一波向东南亚的大迁徙,这背后,劳动力成本抬升、贸易摩擦加剧等都是动因。
翻一翻咱们A股几家纺织服装板块的上市公司公告,不时有寻求在东南亚新增产能布局、落地投产的消息放出来。
在广阔的东南亚目的地中,越南颇受青睐,除了距离近、人力资源丰富等因素外,靠着一揽子贸易协定,越南对主要国际市场出口服装,享受低关税、甚至零关税待遇。
但是有些跑到东南亚的服装企业,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现象,不得不返回国内。
有家主营纺纱线的上市公司,曾公告在越南新增产能布局,但后来发现这笔投资还是变更到了安徽,公司负责人跟媒体透露,终止越南产能布局的原因:
可能是那边市场需求没那么多。
有些服装企业老板反映,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国的人工成本虽然低,但工人的效率不高。
一名广东中山工人的工资,现在只比一名柬埔寨工人高30%,但中国工人的技术更加熟练,工厂产出效率连年增长。
咱们打工人平常总调侃“花香蕉的钱只能请到吗喽”,很多时候制造业的人力账,还真贪不得便宜。
一些在当地投产的服装企业发现,越南服装业的原材料仍然主要依赖中国,像纽扣、纱线、包装等,在当地找不到符合标准且价格合适的供应商:
一部分越南企业做不出来,一部分越南企业不愿意投入去做。
但这种事要是放在咱们广州的“中大纺织圈”,从配齐面料、辅料,到交付生产,再到交付物流,可以在几小时内迅速完成。更有甚者:
上午做的订单,下午客户在档口就能收到货。
很多服装企业出去了才发现,在国内习惯了的高效产业配套以及人工效率,放在海外,简直跟神话一样。
有人把这些厂商比作一颗卡在中间的钉子,外国客户作为锤子一直往下敲打他们压价。
在国内这棵大树上,有几十年沉淀的成熟供应链系统,有不计其数的优质产业工人,以及稳定的制造业环境,尚且能容许这颗钉子往下敲。
如今跑在人家越南的地界上,够你多敲几下?
其实比起关税,更让产业界头疼的是朝令夕改。
川普挥动关税大棒的时候,还曾想对咱们这边的“小额豁免包裹”动刀子,想卡咱们电商出海的脖子。
尴尬的是禁令只持续了24小时,有头无尾,跟闹着玩儿似的。
商品不是货架上长出来的,要经过一系列的原材料采购、生产组织、零件调配、组装成品、包装、运输等环节。
建立一条绕过关税的路线,需要耗费漫长的周期和巨大的成本,但发布一条法令然后撤回:
可能还用不了一天的时间。
今天有法令出台,加征咱们10%的关税,企业就把产能转移到越南来规避制裁。
但按照川普阴晴不定的脾气,以及倾向于征收全球性关税的主张,谁能保证下一个不是他们东南亚呢?
别忘了,越南对美的贸易顺差仅次于中国、欧盟和墨西哥,川普也表达过对美越贸易逆差的担忧,还曾把越南列为汇率操纵国。
如果这边刚把生产链铺好,那边又风云突变,冰消雪融,这一来一回,账是不是又得重新算?
光说最近,美俄两国在利雅得会谈上勾肩搭背,媒体报道的标题叫:
《特朗普严厉批评泽连斯基》
西方大国的抽屉里有好多份文件,你能告诉我哪一份是历史的,哪一份是长效的?
来源:老斯基财经(ID:laosijicj)作者:波旁斯基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