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频繁的贸易往来留下了很多的“痕迹”,这为现代人提供了很多了解丝绸之路的线索。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品之一,工艺精湛的丝绸在很多地域都留下了身影。那么这些为人喜爱的丝织品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


种桑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丝绸只为中国所有。根据考古学者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缫丝、织绸。

众所周知,桑叶是蚕的食物,蚕只有获得充裕的食物才能正常进行吐丝结茧,所以种好桑树是织造出优秀丝绸的基础准备。


桑树的叶子和果实(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随着四季气候条件的变化,桑树有规律地进行着发芽、抽枝长叶、开花结果、落叶休眠等生命活动。这种周期性的活动,不是简单的周而复始,而是对每年的气候变化既有规律又有差异的反应。

从春季发芽到冬季落叶的这段时间是桑树的生长期。这个阶段可细分为发芽期、旺盛生长期和缓慢生长期。生长期的长短因地区所在纬度而有不同,南方长,北方短。每年人们开展相应栽桑养蚕的生产活动,正是根据桑树的生长发育规律来制定的。例如,早春桑树的发芽,需要气温达到12℃以上。桑芽逐渐膨大,芽鳞分开,露出幼叶叶尖。经过7~11天后,幼叶脱离芽孢后依次生长。当有两到三片幼叶的叶身大半露出时,叶尖分开好像雀嘴,生产上称为雀口期或燕口期。然后,幼叶继续生长,露出的叶柄向外侧伸展,直至第一张叶片完整展开。


雀口期的桑叶(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在蚕桑农谚中有句“桑树发芽去暖蚕,四十五天就见钱”的话,表示一年蚕事的开展是根据桑树的发芽情况来决定蚕卵的催青时间。催青又叫暖种。催青约7天之后开始收蚁蚕,此时桑树枝头的桑叶长势正旺,蚕农需要精心选择绿中带黄的嫩叶,将其切碎后喂养蚁蚕。食下桑叶的蚕逐渐长大,在蜕完四次皮之后,成熟结茧。最后,蚕农就可以适时地采下蚕茧。


养蚕

蚕的吐丝结茧跟蚕体内的丝腺器官有关。从蚕的成长过程来看,在幼虫阶段,蚕在吃下大量的桑叶后,会消化吸收桑叶中的营养成分。然后,桑叶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会被蚕体内的丝腺所吸收储存。随着蚕龄的增大,丝腺也会随之增大,在五龄期膨大速度尤为快速。在吐丝结茧之前,从外观上观察能够看到蚕体胸部略显透明,正是丝腺内积聚大量蛋白质的缘故。


蚕在吃桑叶(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至于蚕吐丝结茧的原因,从蚕的生理上来讲,由于组成丝腺的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蚕体内若氨基酸过多会使蚕体中毒。所以,蚕需要通过吐丝来排解氨基酸达到解毒的目的。

就自然条件下来说,蚕作为一种完全变态的昆虫,生命的每个阶段都很脆弱。在蚕蛹阶段,它的生命最脆弱,它会停止取食,丧失行动能力,很容易受到天敌的伤害。蚕进化出吐丝结茧的行为,将自身包裹在致密的茧壳当中。这样既可以躲避天敌,保护自己,又可以放心地在蚕茧里变成蚕蛹,并让蚕蛹体内的器官转变成蚕蛾的形态,最终羽化成蚕蛾。


蚕在吐丝结茧(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总之,吐丝能够排毒,结茧能够保护蚕蛹,吐丝结茧是蚕适应环境获得生存的本能。一只蚕要花费将近3天的时间,连续吐出1000多米的长丝,才能结成一个蚕茧。


缫丝

一个个的蚕茧,离一件丝织品的距离还很远。人们还要通过缫丝这一工艺将蚕茧中的蚕丝抽出来,然后抱合胶着在一起,制作成更长的生丝。

中国开始使用机械缫丝是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上海建立首个以蒸汽为动力的近代缫丝厂—怡和洋行纺丝局。在此之前,人们都是通过手工和操作缫丝车来完成这个耗时耗力的工序。

在丝绸之路繁荣的唐代,开始出现缫丝车,这对于完全依靠手工的缫丝劳动者来说,是一件好事。不过这些缫丝车还是手摇式的,效率要比后世出现的脚踏式低下。宋代缫丝技术发展较快,脚踏式是从手摇式发展而来的革新成果,从此缫丝者可以腾出双手来进行工作,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古代妇女煮蚕茧模型,煮蚕茧是缫丝准备工作(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同时,人们对缫丝时所用水质更加重视,将缫出的蚕丝随即用火烘干,这样做可以方便后道工序执行以及保持丝色鲜洁。


织染

缫丝完成后基本上就可以开始织造丝绸了,根据需求和织造目的不同,还需要确定生丝是否需要再进行加工处理。将生丝作为经丝、纬丝,交织制成丝织品的过程,是织造的基本方式。根据织物组织、经纬线组合、加工工艺和绸面表现形状的不同,丝绸又分为同的名字。

丝绸最大的美丽就在于它的纹路和花色,前者依靠纺织技艺来达成,后者则需要进行染色。

古代染色采用的是天然染料,有植物染料、矿物颜料和动物分泌物染料。战国以前,已经有了丝和麻的精练、染色、绘画等织物加工系统。秦汉以后,印染工艺技术取得重要进展,石染(矿物质颜料染色)和草木染(植物染料染色)不断得以创新。植物性染料很多,如茜草红、荩草黄、榛槲黑、槐米黄,尤其是兰草,提炼出将植物染得更深的靛青。白云母、红朱砂、黑石墨、金银等属于矿物颜料,则被用来做涂染颜料。动物性染料有胭脂虫,紫胶虫(紫铆)、墨鱼汁等。而紫铆,是一种很奇特的动植物连体的染料。


(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随着颜料、染料以及染色工艺技术的发展,纺织品色彩的专用名词也相应增加:如缙、绛就是人们按照颜色差别,为一些红色系丝织品起的名字,其他很多不同颜色的丝织品也有自己的专属名称。

一件精美的丝织品诞生不易,要经过繁复的工序才能完成,所以它的价格也非常高昂,成为世界各国无比青睐的奢侈品。美丽的丝绸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也为我们的现代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撰文 | 中国丝绸博物馆

责任编辑 | 王枫 张丽涵

运营编辑 | 张丽涵

质量审核 | 业蕾

❖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一件丝织品的诞生》❖

现订购2025年

定价360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