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一评定终身”,没了?

近日,某“双一流”大学在推进职称评聘改革的案例文章中提到,学校2024年共1715位教师参与聘用,拟聘人员中有557位教师岗位晋升,26位教师岗位降低,充分激发教学科研单位的办学活力。


一边是评职称越来越难,另一边想要“保住”职称也并非易事。本学科建设情况、课堂教学质量,课题项目、论文发表等科研教学任务的业绩考核,都有可能影响甚至决定教师职称的“进退”。

职称评定, “能上能下”

“职称退步”在高校中俨然已不再罕见。

早在2020年,威海职业学院开展的第五聘期专业技术岗位竞聘在学术圈引起震动,1名教授、4名副教授因业绩处于同级竞聘岗位末尾被降级低聘。2022年,中国药科大学新出台的岗位聘用与考核管理办法规定:“连续2个聘期考核为C等者,在岗位聘用时降低一级”,这意味着即使升任教授也不能“躺平”。

2024年2月,山东省教育厅官网发文透露,山东理工大学聚焦教师考核评价中的难点,突出学院主体地位,建立健全“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学校对在第三轮聘期期满考核不合格的42名教师进行降级聘用或转岗处理。

2024年末,某985高校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教职工年度考核工作的通知》,通知显示年度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教职工,需要相应核减绩效工资、向低一级岗位等级调整。

高校一系列动作皆有政策渊源。近年来,官方相继出台的政策文件中,常有涉及“职称退步”的表述。

教育部在2019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完善高校教师评聘制度,推行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加强聘期考核,准聘与长聘相结合,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地方政府同步行动,出台政策指导改革方向。2018年,江西人社厅公布了《关于在全省高校建立岗位动态管理机制的指导意见》,对于持3年以上中长期合同或持聘用至退休的长期合同的人员,学校定期开展评估考核。聘期考核不合格的,高校予以低聘、转岗或解聘。2019年,北京印发《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聘任管理办法》,强调完善职称有聘期、“能上能下”的新模式。

2021年,湖北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我省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有类似的规定:完善职称和岗位等级退出机制,实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2023年,四川省教育厅发布《四川省普通本科学校教师职称申报评审基本条件》,其中提到要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实行分类分层评价,为教师能上能下提供制度基础。

因此,已成为教授、副教授,并不等于一劳永逸,过程考核不合格也可能“正高退为副高,副高退为讲师”。

KPI考核,面面俱到

既然岗位等级与考核挂钩,那考核都考什么?某东部985高校将教师业绩积分分为四大类:教学积分、学生指导积分、论文论著积分、科研积分。

其中,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考核是评价的“第一道门槛”。

陕西师范大学将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结果与师德师风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审的双前置条件,引导教师践行立德树人使命,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师德失范行为“一票否决”。

本科教学是大学教师职称评审考核中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曾表示“不参与本科教学的教授是不合格的教授”,给教授划了条“合格线”。教育部在2019年《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连续三年不承担本科课程的教授、副教授,转出教师系列。

大理大学官网《大理大学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规定(试行)》,明确未经学校批准,教授、副教授累计两年不为本科生授课的,一个聘期内降低聘任等级



清华大学规定,教研系列教师必须有40%的工作量投入教学,把讲授一门本科生课程作为长聘教师的基本要求,鼓励长聘教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

竞聘上岗,激发活力

“能上能下”的职称评定制度,一定程度上也保障教师队伍质量。

近几年大力推进职称评聘改革的陕西师范大学,教师队伍质量稳步提升。截至2024年8月,学校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超过1500人,占比达到74.4%。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自主培养院士、杰青取得零的突破,形成了人才类型逐步丰富、数量稳步提升的向好局面。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立项总数达63项,立项数持续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学科建设成效加速跃升。

不过,有降也有升,职称降级对此前表现不佳的教授仍留有转圜余地,中国药科大学规定,被降级的教授可通过下一次的评审优秀恢复至原岗位等级

职称评审改革是大势所趋,教师作为创新性人才,其发展之路各异,着力点不同,无论是立足教学,还是从事科研,都应激励引导、人尽其才,让职称评价真正回归学术性和荣誉性本质,让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更好地释放人才创新活力。

编辑、审核:大可

版权声明:本文由“软科”综合整理,文章转载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