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1月汽车销量成绩单出炉。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统计,1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5万辆和242.3万辆,产量同比增长1.7%,销量同比下降0.6%。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1.5万辆和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9%和29.4%。总体看,汽车销售相对平稳。但是一个数据引起了关注。1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79.3万辆,同比增长26.2%。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销量75.6万辆,同比增长25.9%;而新能源乘用车市占率为43.5%,相较于去年12月51.7%,下滑8.2%,这已经是自去年9月54.6%的市占率高位之后,连续第4个月环比下滑。波动的数据释放出一个信号,宏观经济结构性调整,新能源汽车正经历新一轮产业变革。2025年,新能源汽车能否经得起市场的考验,一切尚悬而未决。

环比四连降

过去数年间,新能源汽车作为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之一,其卓越表现备受瞩目。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的助力,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持续攀升,其市占率一举超越50%,宣告新能源汽车超越燃油车成为市场主导力量。数据显示,2024年9月,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占率已攀升至54.6%,逼近55%大关。步入汽车行业传统的销售旺季“金九银十”,业界对即将到来的业绩充满期待。

去年10月的汽车产销数据确实不负众望,产销分别达到299.6万辆和305.3万辆,环比分别上扬7.2%和8.7%,同比亦分别增长3.6%和7%,为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销量更是高达124.8万辆,同比激增58.1%。然而,在与燃油车增速的对比中,新能源乘用车虽仍占据优势,但其54.5%的市场渗透率却出现了细微下滑,尽管降幅微不足道。

这仅仅是市场波动的一个序曲。进入11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销量达到137.2万辆,同比增长55.5%,但占乘用车国内销量的比例却下滑至53.1%,下降了1.4%。12月,这一趋势继续,销量达到139.3万辆,同比增长36.6%,但市占率再次下降1.4%,至51.7%。今年1月,市场渗透率更是大幅下跌至43.5%。这是自2024年7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首次突破50%以来,首次回落至50%之下。

回顾2020年,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21~2035年)》中,曾设定了到2035年新能源渗透率超过50%的目标。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增长一度让这一目标提前10多年实现,业内也普遍将50%视为汽车产业变革的关键转折点。因此,从近55%到43.5%的下降,无疑与过去10年新能源汽车持续攀升的态势形成了鲜明对比,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乘用车领域而言,这是一次重大的挑战与考验。


“正常波动,不必敏感”

在对业内人士的采访中,多位专家表达了对当前复杂市场经济形势下汽车行业周期性动态平衡的理解,并强调不必过度解读短期数据波动。他们认为,当前汽车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生态重构,这一阶段并非简单的增速放缓,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形成的复杂均衡状态。这些因素包括供需关系的调整、技术路径的探索、政策导向的变化以及消费偏好的转移。市场正从“增量扩张”阶段逐步过渡到“存量优化”,从“单极突进”向“多维竞合”转变,同时政策驱动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减弱,需求主导的市场格局日益明显。

对于新能源乘用车与燃油车市场份额此消彼长的现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提出了多方面的考量。他首先提到了时间周期性的影响,特别是今年春节假期提前至1月下旬,导致2024年12月消费者购车需求集中释放,进而透支了1月的市场潜力。通过历史数据对比,王青发现春节前后市场存在周期性波动并非个例,2024年1月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也曾环比下降7.5%。他还指出,年末购车人群往往对价格更为敏感,更倾向于选择降价幅度更大的燃油车,尤其是中高端品牌,这些品牌的价格调整往往更大,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则强调了1月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季节性走弱,以及春节前县乡市场的繁荣对燃油车销量的提振作用。由于县域城市缺乏基础补能设施,购车主力更倾向于选择燃油车。返乡潮加剧了新能源汽车在三四线城市的竞争劣势,使得燃油车在春节期间恢复了较高销量。

自去年7月以旧换新政策出台以来,各车企纷纷推出大力度补贴以促进汽车消费。燃油车在面临巨大压力的同时,也积极应对市场变化。记者在2024年底的市场走访中发现,“以旧换新”战役中,燃油车比新能源汽车更为迫切地拿出真金白银补贴消费者,从而实现了传统燃油车市场的再度回暖。

此外,“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的短暂断档也导致部分消费者持观望态度。王青认为,2024年末的补贴政策推动了12月销量的冲高,但2025年1月新政尚未完全落地,使得消费者进入观望期,短期内未能提振市场信心。他还猜测,新能源汽车相关事故和舆论的频繁曝光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车决策。王青对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尽管短期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受到周期性变化的影响而受挫,但进入第二季度甚至从3月开始,新能源汽车将展现出有力的增长态势。


坚持高质量发展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犹如狂风中的坚韧劲草,惟有经受住风雨的洗礼,方能见证彩虹的绚烂。在市场的波动中保持韧性,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稳健前行、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对于今年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走势,专家们普遍持有乐观且坚定的态度。当被问及“新能源渗透率今年能否反超燃油车”时,崔东树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王青则提出了另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的优惠政策将持续至2025年底,从明年开始,购置税将只能享受减半的优惠。因此,他预测今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爆发式”增长,并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将显著回升,达到56%~58%的水平。

汽车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行业的平稳运行对于稳定经济大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对2025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确立了更加积极有为的政策基调,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强大动力,也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和预期。春节后的首场国务院常务会议更是明确将提振消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家有关部委也在积极贯彻落实这一中央部署。

中汽协指出,我国经济总体产出继续保持扩张态势,企业预期明显回升。在宏观政策的加持下,行业对未来市场持乐观态度。春节期间,消费市场供需两旺,“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发挥效用,消费需求增势强劲,为我国经济全年实现较快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以旧换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碳积分制度等手段,推动市场不断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将从“销量导向”转变为“用户体验导向”。王青指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元化的体验,这也是其与燃油车之间的巨大差异所在。智能化已成为竞争的核心,例如比亚迪等车企已将高阶智能驾驶功能从高端车型的“专属配置”下沉至入门级市场,有望吸引更多消费者。

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的四连降,实质上是市场从政策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期间的阵痛表现。短期内,季节性因素、技术瓶颈与政策衔接等问题仍需时间消化;但长期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完整性、技术创新力以及市场规模效应等核心竞争力并未削弱。正如专家所预言的那样,2025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呈现出“低开高走”的态势,全年渗透率有望突破55%。对于行业而言,当前的调整期正是优化产品结构、夯实技术根基的战略机遇期。惟有穿越周期波动,方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汽车市场的动态平衡,实质上是产业从“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转变的成人礼。对于尚处年幼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大可不必提前焦虑。以技术为矛、以用户为盾,以政策引导替代行政干预,以不断创新为发展方向,方能在这场新旧动能转换的马拉松中,跑出可持续的未来。

文:张雅慧 编辑:郭晨 版式:刘晓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