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简要跟大家聊聊一个名带“塚”字的胶东村落,它的名字叫作“垒塚前” ,位于乳山市下初镇辖区内。

塚(zhǒng),系“坟墓”之意。其读音与“冢”相同,含义也接近(冢除了指代坟墓外,还有其他用法)。由于“冢”字写起来更为省事,因此有时也会以之作为替代。不过,在官方史志和正式地图中,该村皆标注为“垒塚前”。

通过字面不难推断出,“垒塚前”这个地名应是根据古墓这一特殊地理参照物而来。而《乳山市志》和《乳山市村庄志》中收录的解释也确是如此解释。



(▲垒塚前村的位置示意)

其中,《乳山市村庄志》称:明永乐年间,宋姓从文登宋村迁此定居立村,因村后有垒塚古墓地,故名垒塚前。明末,林、曲二姓由牟平西关和牟平山北头迁入,后有刘、于、张等姓迁入。现主要姓氏为宋姓。

上述记载当中,介绍村庄姓氏结构的部分较有参考价值,但对于建村年代的表述和“垒塚”的含义还有需要补充之处。

就建村年代而言,“垒塚前在明永乐年间建村”的说法应表述为“至少在明永乐年间就已存在”。

根据民国版《牟平县志》的记载,在明永乐二十一年(癸卯),该村曾考取过一位举人,名叫宋英。从常理推断,一个村庄在建立之初往往百废待兴,需要经过几代人的积淀方能培养出科举人才。宋英既然是在永乐年间考取举人,说明该村至少在当时就已存在,并很有可能建村于永乐之前。

地名资料将垒塚前村宋姓人的迁徙地点记载“文登宋村”,多半是以民国时期编撰的胶东宋氏联宗族谱为参考。该谱尊奉元代落户文登宋村的宋信(原籍江西吉水县)为始祖,在其关于宋姓分布的“里居志”中,收录有当时牟平县辖下的“垒塚前”村。不过具体的谱系信息,笔者暂时没有详查。

至于“垒塚”两字,应是形容“旧时当地古墓众多”的样子。类似用法,在古文中可以找到不少例子。比如西晋文学家在《七哀诗二首其一》中就写到:“北芒何垒垒,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昭明文选》注释为:“垒垒,冢相次之貌。”



(▲现文登、荣成等地都保留有成规模的鍪子坟,图为文登软枣林古墓群,系文保单位)

限于资料,垒塚前村附近的垒垒古冢具体是何朝何代?暂时不得而知。推测有可能是胶东民间经常提到“鍪子坟”。民国版《牟平县志》亦曾提及该县境内之鍪子坟,称:“本县境内多石坟,以块石垒成,高丈许,壮若兜鍪,俗称鍪子坟。”从县志记载来看,当时老牟平县第十区范围内的鍪子坟尤为多见,而垒塚前村就属第十区管辖,据此推断,该村附近古墓为鍪子坟的可能性较大。

数年之前,笔者在去往下初镇河南村时(垒塚前村北面不远)曾路过垒塚前村,但并未进村详细打听。如果有朋友了解更具体的情况,欢迎留言补充介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