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浙江频道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编制的团体标准《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技术规程》(T/CI 874-2025)实施,并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发布。该标准是我国首个针对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的技术规程,填补了相关领域技术规范的空白。值得一提的是,温州市洞头区海洋经济科技创新中心作为重要参与单位,为标准的编制提供了地方实践智慧。
红树林作为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在维护近海渔业资源、净化环境、固碳增汇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然而,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红树林面积持续缩减。2024年全球红树林联盟报告显示,与2005年相比,全球红树林面积净减少230万公顷,约50%的红树林面临退化风险。
我国高度重视红树林保护工作,2020年出台的《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国红树林面积将恢复至3.6万公顷,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友绍研究团队联合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温州市洞头区海洋经济科技创新中心等多家单位,合力完成此项标准编制。
此次发布的《技术规程》明确了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的原则与技术流程,针对抗高温、耐低温、抗污染、抗冲淤和耐盐等不同生境,提出红树植物物种选择、筛选与配置及微生物修复群落配置等,并制定了科学的成效评估方法。该标准提出的技术规程力求符合实际、便于操作,符合国家相关法规要求,适用于不同生境下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
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霓屿街道的红树林耐低温、抗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示范区,通过人工引种形成三重绿色屏障——外围万亩海藻场、沿岸千亩红树林、岸滩百亩柽柳林,为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提供了生长、繁殖及避敌的天然场所,有效推动近海生态系统持续恢复,并在固碳、消浪、防洪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洞头区以“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红树林保护发展为核心,因地制宜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依托诸湾红树林蓝碳保护开发示范基地,该区率先实施全国首个EOD红树林蓝碳保护开发示范基地建设。洞头区海洋经济科技创新中心李昌达团队通过长期开展蓝碳监测、病虫害防治等科研攻关,积累了红树林生态修复的实践经验,相关成效评估与修复技术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标准化建设方面,除编制《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技术规程》外,洞头区海洋经济科技创新中心还参与制定了《海湾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及修复后环境评估技术指南》《抗污染红树林生态修复技术规程》《红树林抗低温生态修复技术规程》等多项团体标准,并参与《海洋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技术规范》国家行业标准的编制工作,为全国海洋生态修复提供了“洞头经验”。(郭芬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