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跨不过的海,只有不相信能翻越山海的自己。

这本书是埃格尔博士为读者开启的一趟心灵之旅。它有关生存,它有关英雄主义,它有关自我超越,它有关自由探寻。一个天赋型芭蕾舞小女孩从纳粹集中营走出,自我疗愈,赋予了“受害者”“囚笼”“自由”“选择”“宽恕”以崭新的意义。它不是一本“唾手可得”的技能书,只有沉淀、感悟、理解了这些文字,才能够真正走进心理疗愈的大门,进而改变我们的一生。

也许挫折与磨难曾打击你的自信心,也许你时常感到碌碌无为,也许你在十字路口前犹豫不决,也许你在人生瓶颈中失去了生活的勇气,这位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的心理学家会告诉你,打开这些牢笼的钥匙,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她的文字,她的精神力量几乎会撼动你的人生观,让你彻底地重新认识苦难和自由,认识关于你未来的一切可能。

如何能放弃借口,直面人生?如何走出自己的牢笼?如何能为自己的自由负责?埃格尔博士提示我们:获得自由的关键是不断成为真正的自己。


千帆过尽,魂兮归来


读伊迪丝的这本书,如听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坐在午后的窗下讲故事。房中有寒意,甚至幽影摇晃,但总有阳光照进来,明朗而温暖。九十多岁的老人,如小女孩般轻声细语。让人想起《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2023)中的杨苡先生。一位“荒谷走下来”的笛手,“吹着愉快欢欣的歌”(威廉·布莱克著,杨苡译. 天真与经验之歌.译林出版社,2012,p.23)。“荒谷”千真万确,伊迪丝从集中营地狱中幸存下来,九死一生。可她在书中讲述的,却是充满希望的“天真之歌”。

怎么可能?确实如此。就像电视剧《曼达洛人》中反复说的:“This is the way。” (道)路就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这样问或许跳的太快了。在回答“为什么”前,可以试着暂时甚至永远驻留在“这样”中。有可能,将“这样”的牢底坐穿,就会自行得到答案。人生的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答案也要靠自己活出来。

阅读过程中,眼前浮现出在电影院中观看《掬水月在手》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查了一下,才发现已经是四年前了。目光随着镜头,从唐代的那些浮雕上慢慢拂过。耳畔萦绕的,是一种有些喑哑却又让人沉静下来的音乐。战争、离散、丧亡,叶嘉莹先生与伊迪丝经历了同样动荡的二十世纪。那些浮雕就是叶先生笔下的诗词,凝结了血和泪,却没有让人感到任何不适。它们清澈、宁静,仿佛原上长出的离离青草。俯首端详时,可以在早晨的露珠上看到闪烁的光芒。贯穿本书的,正是叶先生提出的“弱德之美”;“域外蓝鲸”的“梦思”缭绕不绝。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伊迪丝不是词人,也未必闻名于心理学界,但她以自己的生命历程,活出了现代人的天命。按照特里林在《诚与真》(2006)中的说法,现代社会忙忙碌碌,如果有人活得真挚,沉入自己的内心,往往是失意者或者异乡人。堂吉诃德是这样,前些年流行的《斯通纳》(2016)也是如此。斯通纳,一个农家子弟,机缘巧合走进莎士比亚,成为大学老师。教了一辈子的书,藉藉无名。可他在沉默寡言中,也有自己的真性情;他甚至能够在平凡位置上,守护神圣。在美国的商业化浪潮中,大学仅仅是“避难所”,象牙塔已是久远的事物了。斯通纳像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一样,倔强地守住最后一分土地,坚决不放那个作弊的学生进来。为此,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可在那为数不多的刹那,他找回了自己的位置,在天地间得以安放天命的位置。

卡夫卡有句话,给曼达洛人的“This is the way”做了绝妙的注释。在世人眼中,终极的“way(道)”高大上,如日中天,牵引大众前进。卡夫卡却说,那个“道”其实像根绳子一样,是用来绊人的。大众终日奔波,早已失魂落魄,如游魂般飘荡在空中。被绳子绊倒了,才不得不降落在地上,笨拙地学着用双脚走路。降落可不容易,程春雪(2020)在硕士论文中,访问考研失利的生命经验。她发现,听到没考上的消息时,会有坠落深渊的感受。降落中是有深渊的风险的,挫折之所以那么痛苦,或许与此有关。那种幽深黑暗,永不见底,着实可怖。可悖论就在这里,经历了下行的折腾,抬起头来,居然可以看到灿烂的星空。赫拉克利特说,上升的道路和下降的道路,是同一条路。

现代人在养家糊口的生存中,已然遭受了种种伤痛。或许重要的,是觉察到这些伤痛,承认这些伤痛。特里林推崇康拉德《黑暗的心》,这本书描绘了与内心黑暗打交道的经历,为现代人树立了典范。“我与我周旋久”。对于现代人来说,重点不在于“宁做我”,而是与自己身上的诸种伤痛打交道,这或许是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天命。伊迪丝从地狱归来,走出了一条先行者的道路。陈传兴先生有本书,名叫《未有烛而后至》(2015)。《礼记》中说,天色暗下来,没有烛火,先到的人要告诉后来者现场情况。传统中国思想温柔敦厚,谦谦君子以自身伤痛燃起幽幽烛火,光照后人。

对于现代人的这种处境,罗洛·梅和荣格有过同样的称呼:“负伤的疗愈者(wounded healer)”。这两位心理学家还写过类似的著作:《人寻找自己》和《寻求灵魂的现代人》。人怎么找回自己呢?罗洛·梅(1955)讲过一个小故事。当年为《人寻找自己》这本书制作护封的设计师,连续三天回家赶工。三岁的小女儿接连看了三个晚上,终于忍不住了:“爸爸,那个人还没有找到他自己吗?”“要是他还没找到,他只需要照照镜子就可以了。”

伊迪丝大半生都在照镜子,与自己周旋。用时下偏重医学的术语说,她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表现出创伤再体验、警觉性提高和回避三联征:创伤侵入式地重复出现,有受威胁感,回避当时的场景。如果还有情绪障碍、对自身的负面感受和理解,以及人际关系问题,那就要考虑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就内心来说,遭遇伤痛之初,人会不自觉地蜷缩起来,将伤痛搁置一旁。拉康形容说,就像子弹穿过一样,只是觉得痛,至于伤口中发生了什么,尤其子弹怎样,其实并不清楚。伤痛像幽魂一样,躲在内心深处,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说,处于潜意识中。人忙于生存,将伤痛缠上层次绷带,冰封起来,躲得远远的。有些地方绝对不能碰,一碰就会发作。有时在疼痛的漩涡中,到了炸裂的地步,能不痛一些,已经是奢望。出于保护,不得不封闭自己神经,漠然起来。甚至在集中营中,形同活死人一般。

偶尔在生活的间隙,那些伤痛会冒出来,不经意间找上门来。尤其当人闲下来喘口气时,伤痛会如故人般浮上心头。人要像牛反刍一样,反复咀嚼消化伤痛。心理咨询就是咨询师与当事人一起坐下来,抚慰伤痛,直至魂兮归来。当事人在咨询师的陪伴下,倒出饱受情绪折磨的苦水,照见被压制甚至是被埋葬的伤痛。黑暗深处莫名的巨兽,原来连接着自己忘却的前世今生。

病人(patient)越来越有耐心(patient),越来越沉静。那个越来越沉静的部分,如同湖的深处,映照着湖面的雨打风吹。那或许就是庄子说的,用心若镜。照镜子原来是磨镜子的过程,打磨出内心深处沉静的一面。那一面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时称为“天心”、“道心”,“吾心光明“的“心”。或者说,那才是汉语中常说的“心”。很遗憾,现代“心理学”因为欧风美语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遗忘甚至丢失了这颗“心”。人有此心,陪着自己经历风风雨雨。无论发生什么,都会有平和、沉静,乃至快乐。这是儒家所说的乐天知命。用史铁生(2016)的话说:“把疾病交给医生,把命运交给上帝,把快乐和勇气留给自己。”与自己的世界和解,未来始终有新的可能。希望永存,就像本书最后的一句话:“我最爱的你们,可以选择让自己自由。”


与自己的内部世界和解,并不意味着伤痛的消失。伤痛或许是现代人永恒的道场。在另一位纳粹集中营经历者凯尔泰斯那里,“奥斯维辛是人类堕落的见证,人类必须面对它,必须在那里重生”(余泽民.译后记 感谢奥斯维辛. 载凯尔泰斯·伊莱姆.船夫日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对中国人来说,这并不陌生。两千五百年前,周朝的大夫路过旧时宗庙遗址,看到禾黍满地,于是有黍离之悲,传唱至今。在吉尔伯特的阅读中,那是中国诗人的“无暇的痛苦”(吉尔伯特. 野地冬夜. 载吉尔伯特. 吉尔伯特诗全集. 河南大学出版社,2018)。读伊迪丝的书,是一次重生之旅。随她潜行到困苦深处,在伤痛的道场中艰难返身,找回内心深处的平和与宁静,魂兮归来,满眼青青翠竹,郁郁黄花。“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激荡中,古老的文明长河在现代薪尽火传,生生不息。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崔光辉



作者简介:

伊迪丝·伊娃·埃格尔(Edith Eva Eger)博士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也是尚在人世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之一。1944年,时年16岁的伊迪丝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在经历了8个月的非人折磨后得到解救。

伊迪丝于1978年取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此后数十年间一直从事临床心理治疗工作,曾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心理学教授。

埃格尔博士曾多次登上荧屏,参加奥普拉脱口秀、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节目,与人们分享她获得治愈的心路历程,帮助他人摆脱创伤。她的自传《越过人生的山丘》(The Choice:Embrace the Possible)获比尔·盖茨推荐,在世界多国畅销。

内容简介:

埃格尔博士是为数不多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之一,她亲眼见证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本书讲述了她和其他幸存者在战争期间和战后所遭受的地狱般的煎熬和创伤。对所有试图从痛楚和苦难中解脱出来的人而言,这本书能够为他们带来蕴含希望和可能性的通用启示。无论是被糟糕的家庭、讨厌的工作所禁锢,还是困在自我限制的枷锁之中,都同样可以重新拥抱快乐和自由。

《越过人生的山丘》是一部非凡的编年史,记录了埃格尔博士坚韧不拔的人格魅力、自尊自爱的女性力量及骨子里不屈的英雄主义,她对沉重创伤的自我疗愈、内心自由的无限探寻以及自我选择的坚定执着,能够帮助读者克服心理障碍、实现个人成长与自我超越。我们所有人都可以从埃格尔博士鼓舞人心的案例和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学会:如何在生活的困境中抚慰受伤的心灵。


点击“点赞”和“在看”

向更多人分享我们的文章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