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
夜晚的叶子
文/韩江
蜷缩在微蓝的
黑暗里
以为在等待夜晚的降临
却等来清晨
时间像过了
一百年
我的身体
深得像大缸
回想舌头和嘴唇
我后悔了
好像能理解
站起来
再要披星戴月
走一百年
那片夜晚的叶子
用别的光翻身 沉浸在
黑暗里
诗人
韩江,1970年出生于韩国光州。1999年,凭借短篇小说《童佛》获得韩国小说文学奖。出版有《植物妻子》《玄鹿》《素食者》《少年来了》《白》等作品。2016年,韩江以2004年完成的一部小说《素食者》获得国际布克奖,是迄今为止亚洲唯一一位布克奖得主。202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亚洲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理由:“以表彰她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的脆弱。”
赏析
韩江的这首诗歌看上去很文静,实际上却充满戏剧性!
诗歌一开头,就已经进入细腻入微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已经剥离了我们通常展示的现实世界,而是进入到一种精神世界。从诗学角度说,它是从意象开始穿过象征的森林,完成了一首诗歌艺术的历程,同时也是完成自我的一次若隐若现的展示,像昙花一样。
之所以选择叶子而不是选择一种花作为该诗歌的主角,大概是韩江认为叶子更具有普通性,更容易被忽视,被遗忘,更不值得一提。放在诗中,也表达了一种无足轻重、微不足道的存在感。但恰恰是这样的贱微存在,是诗人目光所要殷勤关注的对象。
这样贱微的叶子还是夜晚中的叶子,是生活在黑暗中的叶子。不难感受到叶子对白昼,对光明是多么渴望。诗人正是从隐藏的势能中构建了叶子的空间和环境,从而使诗歌内在结构呈现出一种高压的状态。但叶子不是直性反抗者,她更多是承受苦难的形象,是怀抱一丝丝对生活幻想的弱势群体。
“蜷缩在微蓝的
黑暗里
以为在等待夜晚的降临
却等来清晨”
在这里,“微蓝”表示飘渺的梦想、希望。“蜷缩”表示弱势,是被欺骗与凌辱者,是极度缺少爱和关怀者。而“以为在等待夜晚的降临/却等来清晨”这句,则使叶子的人生充满戏剧性,叶子她以为在黑暗里走完一生,没有再见希望的可能。但命运却给她一次希望,给她一次挺快呼吸的机会,给她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实现梦想的可能。命运给了她“清晨”。
其实清晨并不长,一个白天也不长,叶子并非是蜉蝣,一天就是一生。叶子有许许多多的一天。可这个叶子是“蜷缩在微蓝的/黑暗里”的叶子,也许她早已经不在树上,不在她赖以生存的岗位上,倘若那样叶子就不需要“蜷缩”,她应该舒展自己,过着一夜一昼这样周而复始的生活。她就没有必要如此渴望“清晨”,也没有必要怀有“微蓝”的希望,不会有“时间像过了/一百年”这样的错觉,更不会在一个“清晨”就把身体“吃”的像大缸。“我的身体/深得像大缸”。这种对爱,对希望,对幸福,对阳光的渴望是近乎贪婪的,而之所以是如此贪婪,那也是因为作为弱势群体的叶子,她能有一次这样的机会都像是百年一遇一样。
一个清晨,叶子就把自己弄成大肚子,我(叶子)自然为自己的贪婪感到不好意思,“回想舌头和嘴唇/我后悔了”。像一个贪吃的女孩一样,平常是饥饿的,遇到一次好吃的,就贪婪地大吃大喝。吃过后,又有一些后悔。可是后悔一阵后,马上又自我安慰。“好像能理解”。能理解,是因为自己太缺少,机会太难得,吃了这次下次不知道猴年马月才有机会。是不是又要等一百年。
吃饱喝足一次,就可以
“站起来
再要披星戴月
走一百年”
就可以有坚持,尽管又是黑暗,又是“披星戴月”,又是“一百年”。然后,“那片夜晚的叶子/用别的光翻身”,再然后又是周而复始。重新“沉浸在/黑暗里”。不难发现这最后一段也是充满戏剧性。以为“站起来/再要披星戴月/走一百年/那片夜晚的叶子”,就能“用别的光翻身”,就再次“沉浸在”吃饱喝足之中,但是诗句突然转折了,掉到“黑暗里”。
在这里,需要说的是“清晨”、“阳光”所象征的可以解读生活层面的希望,也可以解读为个人情感的爱情,就是说这首诗可以当爱情诗去解读。
看了韩江的诗歌,我不得不感叹中国的当代文化艺术,尤其是诗歌艺术是有一些落伍了。如果将诗歌比作建筑艺术,那么,古体诗词是一代建筑,现代诗歌是二代建筑,韩江诗歌的就是第三代建筑,属于后现代诗歌。就拿这首诗歌来讲,我们中国诗人写的诗歌一般只是单项地选择运用象征或意象手法,而韩江却是直接用意象为基础,再用这个意象去象征,这种后现代诗歌艺术手法,在我们中国当代诗歌中是非常罕见的。
作者
邵风,安徽肥东人。笔名:康信德;艺名:松谷山人等。作家、编剧、书法爱好者,作品散见于《诗歌月刊》、《特区文学》《安徽文学》等各类杂志刊物。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来贝》;电影剧本《出租房》系列、科幻剧本《托鲁传奇》、《克罗人》,历史题材剧本《十万火急》、《旧金山往事》等;长诗《贾佑思历险记》等,以及大量抒情诗歌及文学评论。
付费评诗
如需付费评诗,可加读睡诗社微信:9813731(验证消息请写: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