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讯(驻张家港记者 杨溢 陈梦娇 见习记者 张东慧)海棠睦邻亭下,三两张木桌围坐着十余名居民,初春的微风裹着茶香,裹着此起彼落的话语声。一位老伯手指在桌沿轻叩:“咱们楼道里八户人家,六户都过了六十……”话音未落,邻座的城建局干部已翻开笔记本,笔尖在加装电梯的条目下重重划了道横线。
这是前天,记者在张家港经开区(杨舍镇)暨阳湖社区、冶金园(锦丰镇)洪福村等村、社区看到的一幕幕生动场景。当天,张家港正式启动2025年首场“海棠解忧·民生面对面”活动,张家港市领导干部、党员、张家港市“两代表一委员”,各区镇(街道)机关工作人员2000余人,赴该市142个村、137个社区,搭建“零距离”对话平台。
没有启动仪式,也没有发言稿,取而代之的是干部与群众像一家人一样坐在一起,畅所欲言。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市民群众倾诉着心中的“急难愁盼”。张家港市领导干部、党员、张家港市“两代表一委员”等边听边记,对市民群众提出的问题一一给予解释答复,气氛热烈、融洽。
“我们老旧小区的健身器材特别少,我建议政府部门组织加装一些新的健身器材,为居民提供方便。”家住张家港市区湖滨新村31幢的陈建康告诉记者,“‘海棠解忧·民生面对面’的形式特别好,希望能够多开展,多倾听,帮我们百姓解决问题。”
在张家港市冶金园(锦丰镇)洪福村,村民你一言,我一语,话题主要聚焦居家养老、交通出行、城乡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想要增设健身广场、拓宽村道等方面的民生问题。“平时有些想法我们需要先去社区提,再等待一级一级向上汇报,等着等着诉求就石沉大海了。”村民李浩芳的想法得到张家港市人大代表吴广勤的直接答复后,她感慨地说,“面对面交流提高了效率,希望今后老百姓想法能够更快、更多地实现。”
村、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今年,张家港市委社会工作部会同组织部出台《关于开展“海棠解忧·民生面对面”活动的工作方案》,通过系统、全量收集群众诉求,推动问题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解决”。
“首场活动我们共收集群众诉求420件,其中140件就地答复、现场办结。”张家港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两新”工委书记何俊告诉记者,“海棠解忧·民生面对面”活动着重突出“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量收集、全程闭环”机制,将全量诉求以工单形式派送至张家港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通过派单、处办、反馈、跟踪督办、解决的全链条闭环管理,限时解决未现场办结诉求,并做好跟踪回访,给群众吃下“定心丸”。
“海棠解忧·民生面对面”活动的开展,是张家港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工作理念,切实践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在收集社情民意的渠道和形式上不断谋求创新的生动实践。何俊介绍,今年,张家港市将每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海棠解忧·民生面对面”联系日,以遍布城乡的“海棠花红”先锋阵地为主阵地,把活动地点延伸到自然村组、居民小区、楼道、睦邻坊等地,把群众的所思所想变成党委政府的切实行动,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