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闻秦帝女,传得凤凰声。”春秋时期,秦穆公之女弄玉与萧史以箫为媒、乘龙凤升天的典故,为箫笛文化注入了千年浪漫基因。而这份流淌着神韵的雅乐传承,如今在黔东明珠玉屏焕发出新的光彩。
集竹之灵秀、匠之精魂、乐之雅意于一身的玉屏箫笛,与茅台酒、大方漆器共列“贵州三宝”。从隐约听见的海外遗音,到令人惊叹的国际金奖传奇;从明清贡品中的御苑清赏,到当代“丝路”的文化使者——玉屏箫笛何以承载万千气象,何以绵延数百年而愈发熠熠生辉?
一
认可源于积淀,赞誉根于品质。“艳说玉屏有仙箫,鼻祖鹿翁去已遥。正是和声鸣盛世,不须古调听虞韶。”玉屏箫笛音韵清越、工艺精巧,不仅是民族乐器中的精品,也是侗、汉、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晶。玉屏箫笛的誉满神州、蜚声海外是多方面造就的。
玉屏箫笛制作技艺。玉屏县委宣传部供图
历史悠久。玉屏箫笛,也称“平箫玉笛”,始制于明代万历年间,在明清时期,作为贡品、礼品、商品受到朝廷上下青睐,声名远播。1913年在英国伦敦国际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银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开通而设的太平洋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新中国成立初期,玉屏以制箫笛为业的业主有数十家,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郑氏箫笛。1957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上,郑辉蒸用玉屏箫吹奏《良宵》一曲,声惊四座。进入新世纪,玉屏箫笛不断发展,形成八箫十二笛一百多个花色品种,从一种民族乐器变成享誉海内外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品牌。
技艺精湛。“本是寻常竹一根,巧雕百调走世界。”数百年来,普通的竹子经过手艺人的雕琢便能演奏出天籁之音,这无不凝结着一代代玉屏箫笛艺人的毕生心血,他们以刀为笔,以竹为纸,在箫笛制作上镌刻梦想。玉屏箫笛制作工序繁多复杂,且均采用手工制作,从伐竹到制成,要经过取材、制坯、雕刻、成品4个工艺流程,箫制作有24道工序,调音笛有38道工序,每个步骤都需要精湛的工艺和极致的耐心。箫笛艺人不仅精通箫笛制作,具有高超的雕刻、书法技术,还都是演奏名手。
音乐剧《平箫玉笛》剧照。玉屏县委宣传部供图
传承不断。“传承不忘郑芝山,发展不忘王金山,绘图不忘姚永斋。”这是老一辈箫笛艺人对箫笛传承和发展的记忆。20世纪40年代,玉屏曾涌现近40家以“郑芝山”为代表的“山”字号箫笛作坊和经销店,箫笛行业群山竞秀。一代代艺人的匠心、技艺的坚守、家风的传承形成了箫笛传承谱系,留下了“玉屏记忆”,赋予了玉屏箫笛新的生命。郑氏箫笛上落款均刻“不其山人”,源于祖训,告诫子孙不忘郑氏祖籍山东和不其山人传艺之恩。玉屏箫笛世家第四代传承人姚茂芳说:“我不知道,在这近百年时间中,人世间到底有多少支箫笛产品凝聚了我家四代人的多少心血,但我觉得,每当箫声笛韵奏响时,那就是人世间最美的旋律。”在玉屏,中小学校都有箫笛地方教学教材,开设箫笛教学音乐课程、箫笛特色班,使人人都成为箫笛文化“传承者”。
二
文化绽放光彩,传承锻造未来。在百年历史长河中,玉屏制成了无数箫笛精品,也孕育了声名远扬的箫笛文化。
文化底蕴浓厚。古诗有云:“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这便是对玉屏箫笛文化魅力的生动描述。玉屏箫笛选材考究,工艺精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雕刻之诗词歌赋、名人佳句兼山水花草、飞龙舞凤图案,将形声之美融为了一体。1878年,玉屏箫笛大师郑汝秀撰有《和声鸣盛》一书传家,书中详细阐述了箫笛制作技艺,还绘有“音律图说”“吕律全图”“五律全图”等,让箫笛制作更为专业。经过历代的发展,玉屏箫笛文化在传承创新中不断焕发出巨大魅力。
文化情怀浓烈。历代文人雅士多知韵识律挚爱箫笛,借以涤荡胸怀、陶冶情操、明志舒怀、寄情托思。玉屏箫笛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知音、朋友之间往往将它作为珍品互赠,而恋人、新婚夫妇之间,则将其作为爱情的信物和美好姻缘的象征。玉屏箫笛协会会长、箫笛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姚茂顺说:“传承人不仅是匠人,更应是文化的传播者。”在箫笛文化传播上,他们一直在努力,让手中的箫笛不仅是一个乐器,还是一个文化产品。
游客在玉屏自治县侗乡民族风情园景区体验箫笛制作。玉屏县委宣传部供图
文化氛围浓郁。箫笛文化元素在玉屏随处可见,早已成为箫笛之乡的一种文化底蕴。玉屏有全国唯一的箫笛文化专题博物馆——玉屏箫笛博物馆,也有以郑氏后代郑金城收藏的380余支明清以来的箫笛为主的民间箫笛艺术收藏区。玉屏还组建千人箫笛演奏团队,成立箫笛行业协会、箫笛学会、笛乐团、箫乐团,打造《平箫玉笛》音乐剧,出版《平箫玉笛慰乡愁》《玉屏箫笛文史集萃》等文史书籍,举办箫笛演奏邀请赛、“箫笛·花韵”全国箫笛雅集和“侗听音乐会”等系列文化活动。此外,在玉屏街头巷尾经常可以听到清悠的箫笛之声,看到箫笛雕像、石刻、壁画,还有以箫笛命名的街道、建筑、酒店、菜籽油、出租车公司等等,浓浓的箫笛文化氛围扑面而来,让人深深陶醉其中。
三
走出历史,以初心守护。箫笛的荣光、文化的璀璨、金奖的辉煌,是玉屏箫笛铸就的品牌和荣耀。在当下,我们需要深挖玉屏箫笛历史文化,发扬箫笛传统制作技艺,做好箫笛博物馆馆藏文物定级、箫笛博物馆数字化工作,赋予箫笛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强化箫笛文化宣传推介,以内强品质、外强宣传,不断扩大箫笛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箫笛品牌形象。持续开展以箫笛演奏为主的“侗听音乐会”及箫笛文化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进学校“六进”等活动,推动非遗传承发展。
玉屏侗族自治县印山民族小学的学生在吹奏非遗箫笛。玉屏县委宣传部供图
走进当下,以匠心传承。荣耀是一时的,传承不断才能让非遗持续绽放时代之光。要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加强与高校合作,开展箫笛演奏、拔尖人才选拔工作,培养箫笛技艺人才,鼓励和扶持箫笛技艺人才发展,促进箫笛技艺传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扩大竹产业种植面积,增强原材料自给自足能力。加强箫笛研发生产基地建设,以需求为导向,研发新产品,开发箫笛音响、箫笛元素工艺品等创意产品,延长箫笛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
走向未来,以恒心开发。每项非遗都是留给后人的“活着的历史”。要持续拓宽“非遗+”发展路径,成立箫笛直播销售公司,高效整合门店营销、家庭作坊、专业人才、电商队伍。强化市场导向,加大奖补政策兑现力度,培育新的增长动能。以品牌重塑为着力点,做大、做强、做优箫笛产业,推动玉屏箫笛产业化、国际化,让玉屏箫笛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助力擦亮多彩贵州这一靓丽名片。(《贵州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