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与“知青地名”
徐 平
知青,即“知识青年”的简称,特指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这段时间里先后到农村或边疆务农、务工的“知识青年”。当时所谓的“知识青年”,大多是已毕业或尚未毕业的中小学学生。告别学校,离开城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们在“广阔天地”里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组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运动,其实早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那时候,百业待兴,一些青年志愿者组织起来奔赴山乡和边地,开垦拓荒,寄望用自己的双手和学识改变落后的农村面貌。50年代后期,有更多的中小学生被下放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64年,《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发出,掀起了新的一轮知识青年参加农村建设的运动。1968年末,《人民日报》发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新高潮。据有关数据统计,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时,四川省先后“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已达到120万。70年代后期,知识青年开始大量离乡返城,相当长时间里开展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接近尾声。
笔者当年书写在仓房土墙上的标语(局部),至今依稀可辨。标语全句:用我们的双手艰苦奋斗,改变我们的世界,将我们现在还很落后的乡村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乐园。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插队落户”,即将知识青年个别(通常是一人或两人)地安插在不同村队中的农民家中,或让他们住进不同村队中的“知青房”。笔者当年就是单独一人住在村里的“知青房”内,另有两名同村的知青则住在农民家中。另一种是集体安置,即在公社驻地或大队(村)驻地设立知识青年集中居住的“知青点”。集体安置的“知青点”,还有县办、社办或企事业单位自办的农场、林场、茶场等其他形式。
笔者插队落户的地方——原广元县清水公社马鞍大队第一生产队。图中所在处的小地名叫“圆柏树”。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加农村建设,是为前所未有的大事,他们居住的地方,特别是那些集中居住地,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农乡中的一个“特区”,即以“知青”为标志的地理符号,相应的地名也就随之产生出来了。这样带有鲜明时代色彩并以“知青”为专名的地名,即是本文所称的“知青地名”。
四川各地与“知青”有关的地名中,最多的就是“知青点”与“知青场”,其中一些地名沿用至今。例如,资中、自贡、长宁、合江等地有“知青点”地名;自贡市所辖的贡井、沿滩、大安等地有“知青场”地名。今重庆境内,这样的地名更多,例如重庆市辖各区,以及永川、南川、涪陵、梁平等地有“知青点”或“知青场”这类地名。另外,乐山、大竹等地有“知青房”地名;通川等地有“知青楼”地名;泸州等地有“知青点屋基”地名;重庆巴南等地有“知青村”地名。
重庆一带“知青点”地名分布示意图
前面谈到,知识青年集中形式还有农场、林场、茶场等,因而产生了诸如“知青农场”“知青林场”“知青茶场”等地名,其中的一些地名留存了下来。例如自贡、内江、雅安、南充等地有“知青农场”地名;犍为等地有“知青茶场”地名等等。
时过境迁,“知青”的称谓已成为过去式,原有的一些与“知青”有关的地名,也在慢慢消失。但不管怎么说,这些“知青地名”承载了一段历史,相信一定还会有人记住这些地名,记住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
来源:巴蜀文史
作者:徐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