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四川一8岁男孩被人拐卖,几年后,他在安徽养父家里吃折耳根和腊肉时,突然对口中的味道感到十分熟悉,随后告诉养父母,这味道好像是我家里的味道!
“除了云贵川地区的人喜欢吃折耳根,其他地方的人都吃不惯,你这么喜欢肯定是从四川来的!”
所有人看到男孩如此喜欢折耳根和腊肉,纷纷对他这样说,正好他一直在安徽待不下去,辗转三家了都定不下来,第三家养父母就给了他2块钱自己去找家人。
这个男孩名叫杨海军,这并不算是他的本名,但当时他也记得这个名字了。
1978年,8岁的杨海军带着4岁的妹妹去街上买弹珠,他告诉妹妹在一个地方等他回来,结果他稀里糊涂登上了一辆客车,又在终点站下车。
看着周围的环境都十分陌生,杨海军很是害怕,恰好这时候来了两个人说可以带他回家找父母,他也就相信了。
那两人带着他坐上了火车,晕晕乎乎中他睡着了,再醒来时已经来到了安徽蚌埠,看着人家对他各种打量,他才知道自己是被人卖了。
最开始是一个姓冯的人家买了他,可是杨海军逮着机会就往外跑,被抓回去后再次逃跑,几次之后冯家人也不愿意再养他了,觉得他养不熟,于是将他卖给了小舅子。
到小舅子家后杨海军还是想逃跑,于是又被小舅子送回了冯家。在冯家没多久,冯家的男主人就意外去世,只剩下冯家女主人也养不起他,又把他送到隔壁村的崔家。
崔家觉得杨海军一直想逃跑是因为没给他改名字,于是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崔北平,可是倔强的杨海军并不听,叫什么都不答应,只有叫“小军”才会回答。
印象中他的名字就是叫小军,所以他固执地坚持别人叫他小军。
其实崔家待他不薄,好几次他逃跑出去弄得灰头土脸,崔家的养母都很耐心给他清洗干净,这让杨海军很是感动,但他还是想回自己的家。
其实他的家并不算幸福,5岁时他的父母离婚,母亲带着他和妹妹改嫁到杨家,继父给他改了名字叫杨海军。
虽然继父待他们不错,但继奶奶很不待见他们,饭菜里有肉也不允许他们吃,偶尔吃了还要被打,但他还是执拗地想回去,或许是因为那里有妈妈和妹妹。
有一次村里几个从四川来的阿姨带来了家乡的腊肉和折耳根,杨海军也吃到了,其他人吃到折耳根都立马吐出来,唯独杨海军感觉越吃越香,越吃越熟悉。
“这好像是我家的味道!我感觉吃过这个!”他兴奋地大叫,觉得自己这几年的坚持后终于找到了希望,至少知道自己大概率是四川人。
养父母明白他是“养不熟的”,于是拿出2块钱让他自己去找亲人,那一年他12岁,被拐4年了。
从此以后他乞讨、打工赚钱,赚到一些钱就去四川寻找亲人。
可是寻亲之路何其困难,离家时年纪还很小,那时候人们的打拐意识还不深,也没有意识教孩子背关于自己家的情况,甚至连父母名字都很少知道。
他的脑海中关于家乡的印象,除了母亲曾说过一个有“阳”字的地名,他再也想不起来其他的了。
此时寻亲就像大海捞针,但他不放弃,报警说明自己的情况,到浙江去工作时还遇到一些好心人。
一个温州老板得知他是被拐儿童想寻亲时,直接给了他一个包裹,告诉他是吃的,结果他打开来看竟然是钱,仔细数数足足有9万。
那时候的9万可不是小数目,杨海军非常感动,可是很快这钱就被骗子骗走了,借口就是帮助他寻亲。
2008年,一直在外打工的杨海军得知四川发生地震,他害怕家人在地震中丧生,赶紧带着妻子回到四川安家寻亲。
他注册了“宝贝寻亲”的网站,也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登上了寻亲节目,可是都一无所获。
好在网络的力量发挥了作用,2024年志愿者锁定他的家乡在眉山市仁寿县龙正镇一带,一位祖源爱好者看到他的报道后帮助找到了他的亲人,两边信息一对,发现就是互相寻找的人。
今年2月16日,他们的DNA检测结果出来,确定他们就是一家人后,几人瞬间哭作一团,漂泊了半世纪的孩子终于回到了家。
这些年杨海军不敢吃汤圆和饺子,而在自己的家里,他终于吃上了汤圆,可惜他的父母都已经去世,只有两个哥哥和妹妹还在世。
杨海军表示,要求助当地政府办理户籍,找到一个住的地方,真正在家里扎根。
参考信息:封面新闻:男子漂泊近半世纪后成功寻亲:靠腊肉和折耳根锁定四川 曾怕家人不认自己|封面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