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之战

诸葛瞻拱卫蜀汉政权的最后一战

张永顺

景耀六年(263年),掌握魏国大权的司马昭发动了灭蜀之战。彼时曹魏兵分三路,征西将军邓艾、雍州刺史诸葛绪、镇西将军钟会挥师南进,麾下共十七万大军。蜀国只有不到十一万人马,据人口统计投降时蜀国的总人数在九十多万,按照当时战争潜力十丁抽一来计算,蜀国甚至已经透支了国力。兵力上的悬殊,使曹魏大军顺利攻入到蜀汉境内。然而,在剑阁,姜维借助于地形上的优势,成功挡住了钟会率领的10多万大军。正在钟会和姜维僵持不下之际,魏征西将军邓艾大胆采取了偷渡阴平这一险策。



魏灭蜀之战示意图

同年(景耀六年,263年)冬天,邓艾奇袭阴平,如神兵天降,转瞬之间逼近涪城,此时姜维大军远在他处,无法及时调回救援,后主刘禅令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军队前往抵抗。诸葛瞻率领大军抵达涪县后,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敌人进入平原。令人惋惜的是,诸葛瞻优柔寡断,未采纳这一关键建议。



诸葛瞻画像

因诸葛瞻未抢先占据险要地势,致使邓艾大军得以长驱直入,蜀军前锋很快被击溃,诸葛瞻无奈退守绵竹。对于诸葛瞻而言,他所率领的虽是蜀国御林军,但这支军队长期肩负守卫城池之责,久疏战场,缺乏实战经验,日常工作多为维护城内秩序,战斗力可想而知。在初次交锋失利后,诸葛瞻选择退守绵竹,从军事常理判断,这无疑是较为合理的抉择。

汉代的绵竹关是成都平原的北大门,此地控扼川陕古道,地势雄峻险要,易守难攻。单从地形条件来看,绵竹无疑是可坚守的战略要地。对诸葛瞻来说,只要稳扎稳打继续坚守,拖垮邓艾大军也并非毫无可能。但邓艾使出诱降之计,遣使送信给诸葛瞻道:“你若愿意投降,我必定上表封你为琅邪王。”诸葛瞻见状勃然大怒,斩杀邓艾使者,毅然率军出战。

在绵竹之战的决战中,诸葛瞻悲愤地说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言罢,便和邓艾大军展开殊死决战。与此同时,黄崇也激昂地激励将士们与敌军决一死战,在此背景下,蜀汉和曹魏的最后一场生死较量——绵竹之战全面爆发。

此战,诸葛瞻在绵竹摆开阵势,严阵以待邓艾大军。邓艾派遣其子邓忠从右翼包抄,又派师纂从左翼包抄,未曾想两人初战皆被诸葛瞻打得大败而归,向邓艾报告称:“敌人实力强劲,难以击破!”邓艾闻听怒不可遏,呵斥道:“生死存亡就在此刻,务必让所有人都拼尽全力,奋不顾身。”甚至扬言要将两人斩首,邓忠与师纂无奈,只好再次拼死出战,这一回,他们孤注一掷,最终突破蜀军防线,诸葛瞻、黄崇、张遵等人相继战死沙场。尽管诸葛瞻、黄崇、张遵等蜀汉名将后人拼死抵抗,一度让邓艾大军受挫,但终究还是未能扭转绵竹之战的败局。



诸葛瞻之子诸葛尚见父亲自刎身亡,悲痛欲绝之下,也奋力冲入敌阵,最终战死。绵竹之战后,邓艾趁势大军压境,直逼成都。蜀汉君臣听闻魏军兵临城下,顿时惊慌失措,诸葛瞻等蜀中名臣阵亡之后,朝堂之上一时竟无人可用。此时,有人提议东投孙吴,而光禄大夫谯周却力主降魏,后主刘禅权衡再三,最终接受谯周意见,开城投降,同时遣使令姜维等在外将领一并投降,至此,蜀汉正式宣告灭亡。

来源:绵竹史志

整理:张永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