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打小就没怎么吃过苦,除了长坂坡那一回九死一生外,其他大部分时间都过的很安逸。
刘禅从小到大都没怎么操过心,一切事情都是父亲、关二叔、张三叔、赵四叔、诸葛相父给安排好了,他就做好他的太子、皇帝就行了,啥都不用想。
相父说要北伐,那就北伐,相父要北伐几次就北伐几次。相父没了,他就按照相父安排的顺序,先后重用蒋琬费祎,等相父安排的人都死了,他才开始放纵,宠信起了宦官。
即使这样,他还是重用相父的徒弟姜维以及相父的儿子诸葛瞻。
姜维说要继承丞相的遗志,要北伐兴复汉室,刘禅就同意北伐,姜维前后北伐十一次,刘禅就全力支持十一次。
虽然不像父辈一样有能力,但父亲和相父的教诲还是要听,要光复汉室,要再造华夏,要知人善任,要用人不疑…蜀汉毕竟民贫地狭,扛不住曹魏的进攻,但他起码努力过。
刘禅安安稳稳当了三年太子、四十年皇帝,最后国家没守住,亡了,他能干的也就是老老实实投降。
蜀汉亡国,非刘禅之过,乃是大势所趋。
他没有父亲刘备的志向复兴汉室,也没有儿子刘谌的勇气自杀殉国,他能做的就是尽量保全一下蜀汉的将士和臣民。
从九五至尊的位置上被人拉下来,装到车子里运到洛阳这个人不生不熟的地方,除了装孙子还能干啥。
既然已经到了这步田地,那就听天由命吧,毕竟天意难违。
除了认命外,刘禅的性格就是如此,既来之则安之,安乐窝里长大的刘禅,不会有太强的家国情怀。
蜀汉在自然好,蜀汉不在,也没什么不可以,反正他还是公爵,仍能享受荣华富贵。
这是刘禅的本性,他本性敦厚,无雄心壮志,不会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他和他的父辈们的本质区别。
刘备生的儿子太少,刘禅作为长子,地位无忧,唯一有威胁的刘封已经被刘备除掉,刘禅的生长环境给刘禅养成了一个安于享乐、逆来顺受的性格。
父祖辈们的创业艰辛他体会不到,作为一个没经历过风浪的创二代,没成为纨绔子弟就已经不错了,还能指望他干啥大事。
刘备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刘禅就躲在他们背后吃喝玩乐,刘禅没有骨气,他们也有一定责任。
等到刘禅被打包带到洛阳这个豺狼窝,只能想办法保命。
司马昭这个人,历来是笑里藏刀奸诈的很,他现在大权在握,刘禅就是砧板上的鱼肉,还不任他宰割。
司马昭开宴会,说的好听是与蜀汉君臣同乐,其实就是试探,如果刘禅说错话做错事,那第二天就会不明不白的被杀掉。
很多人都说司马昭不会杀刘禅,会留着他做吉祥物或者统战象征,但司马昭肯定没这么好心,当年杀曹髦的时候可是眼都不眨一下,他还会在乎这个?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刘禅此时身边没有刘备和关张赵三位叔叔,也没有相父,甚至连姜维也没有,他要想活下去,唯有谨小慎微,小心翼翼。
司马老贼问他思蜀不,他还能怎么回答,除了说乐不思蜀,他啥都不能说。
总之,刘禅之所以乐不思蜀,一是奋斗了半辈子,累了,认命了;二是他本性就有点憨厚,不知道好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