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1年九一八后,抗日战争爆发,可能现在很多人还是在依据八年抗战论的书本中了解抗战,其实从中央口径上,抗战已经定型为十四年,君不知,在北京宛平城内的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门前所立的14根柱子的含义么?在之初,那就是十四年。



从1931年到1937年,很多人说国民党没有抗战,或者是被迫抗战,也许这是不对的,这没有具体的去看事件的分析,也许你只是被教科书误导了。其实在1936年,一场秘密的战争已经发生,并且这场战争是在国民政府蒋介石的支持下进行的,它的胜利给全国人民打了一剂强心针,也促进了全国抗日高潮的来临。

这场战役叫做百灵庙战役,说大点的话,就是绥远抗战。

在1933年日本侵占热河省和冀东地区之后,便开始谋划建立一个听命于自己的“蒙古国”,类似于“伪满洲国”。他们先开始的是占领蒙古东部地区,之后就是拉拢地区的民族分裂分子和上层不服从南京中央的势力,比如说那个等会我们还会提到的德王,在那里他们逐步制造分裂运动自治运动,最后一步就是在扩大势力范围,占领察哈尔和绥远这两个省,之后建立“蒙古国”或者“大元国”。

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在35年首先是制造了察哈尔事件,后来又逼迫南京政府签订了《秦土协定》,制造张北事件,逐步蚕食察哈尔省,后来又把魔爪伸向了绥远。



众所周知。绥远是傅作义的地盘,和山西相邻,属于老西北军的势力范围。连接宁夏和甘肃,是通往西北的重要通道。日军侵占一个地区首先是政治金钱收买,对绥远的傅作义也是如此,但是威胁利诱对傅没有起到作用。日本便在化德地区(现今的乌兰察布市)成立了以德王为首的傀儡蒙古政府,并且训练军队,准备以军事解决绥远问题。

对待这个问题,也许很多人会认为其仍像在对待华北事变一样,把地方让出去。但是在1936年南京政府已经对日政策发生了变化,这件事说到这不得不说,即使在1936年不发生了西安事变,那么国民政府仍旧也会抗日,那只是一个助推器。

日军在蒙古地区进行鬼祟之事自然逃不过南京政府的眼睛。在1936年春天,蒋介石就调中央军进入西北地区,一部分是用来剿灭在西北的共军,一部分就是用来支援晋绥军,帮助侵绥日伪军。并且命令阎锡山也出动部队帮助傅作义。

傅作义也不窝囊,他料定日伪军必定进攻绥远,所以提前做好的了准备。从八月份就开始戒严附件边界地区,到了11月份,日伪军开始了进攻。他们首先发出通电,作为进攻的借口,傅予以驳斥,但是德王还是在日本人的怂恿下进行了攻击。战役从11月中旬开始到12月19号结束,持续了一个月之久,主要分三个战役,其中百灵庙战役影响最大,所以通常又用这场战役来代替绥远抗战。



最终的结果是我方取得重大胜利,日军带着残兵逃跑。这场战役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的士气,因为从1931年抗战,我们一直都在丧失土地,签署不平等条约,这场战役胜利了,前两个都没有。并且这也是中央军参加战斗的一场胜利,而当时为了隐蔽中央态度不触犯日本,中央军当时是穿戴者晋绥军的服装,以晋绥军的名义参加战斗的,这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知,一直到了近几年,蒋介石在斯坦福的日记披露,才验证了其真实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