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的一天,中央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开国上将董其武的辞职信。

董将军如今年事已高,身体不好,想要辞职很正常。只是让大家感到为难的是,他是起义将领,而且也不是党员,那他之后的待遇究竟该怎么安排呢?



众人想了半天也没得出个结论,于是便将这个“烫手山芋”交给了毛主席解决。

主席得知后,直接一锤定音道:“待遇不变,由北京军区管起来。”

当时董将军既然不是党员,毛主席为何还会如此看重他呢?他究竟有何功绩?



立志从戎

董其武出生在山西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中,家中靠租种地主家的田地过活。他的父亲因不堪无尽的剥削与压迫,在他很小的时候便去世了。

家中唯一的顶梁柱倒了,母亲又实在养不起他,于是便将他送到了外祖母家寄养。



当时他的舅舅正好开了一家私塾。这让从未上过学的他,得到了一次宝贵的受教育机会。

之后,他便发奋读书,立志要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他便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地县立高小。



但可惜的是,由于实在承担不起高昂的学费,他只好辍学回家。

不过他并未因此放弃出去闯荡的想法。经过慎重考虑后,他决定弃笔从戎。

恰逢此时,阎锡山成立了斌业中学,这让他看到了机会。之后他便向同学借了10块大洋,徒步840里来到了太原。



在入学考试中,董其武以三科第一的成绩,成功被学校录取。经过五年的刻苦训练后,他的军事素养和能力也大大提升。

按照这种趋势,他若是顺利毕业就能直接在学校谋一个好差事。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直接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一次训练过程中,他因为看不惯趾高气昂的督军府副官,与之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这也导致他受到了学校的处罚。最后,他一气之下,直接收拾行李离开了。

彼时全国已经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董其武也深受影响。为了保家卫国,他决定直接参军上战场。



1926年,在经过几番波折后,他成功进入号称“铁军”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从此,他便正式开启了战斗生涯。

在北伐期间,由于表现出色,他很快就得到了上级的赏识。不久后,他便被任命为了少校支队长。



但好景不长,老蒋上位后为了排除异己,开始不断打压非嫡系将领。

在遭受了一系列不公平待遇后,董其武愤而离队。之后,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前往天津,投靠了当时的“警备司令”傅作义



自此,两人便开启了二十多年的上下级生涯。与老蒋不同的是,傅作义非常惜才,也从不吝照顾非嫡系人员。

董其武因为作战勇猛,次次在危险关头冲锋在前,傅作义便对他大为器重。

在傅作义的照顾下,他很快就晋升为了73师436团团长。



可以说,傅先生对他有着知遇之恩,这也是他对其始终忠心耿耿的重要原因之一。



艰辛的战斗岁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整个东三省都沦陷在了日军的炮火下。

面对数万百姓受苦受难,老蒋竟然视若无睹,依旧坚持打内战。

董其武对其“安内攘外”的言论嗤之以鼻。他不顾国民党的反对,直接向傅作义请战,要求上战场抵御外敌。



傅作义也是一位爱国将领。面对下属强烈要求抗日的心愿,他没做多少犹豫便同意了。

在之后的长城抗战中,董其武一马当先,率部与敌人激战十五个小时,成功打退了敌军数十次进攻。



随着战功的积累,他在军中的地位也开始越来越高。到了绥远抗战,他已经可以独自指挥一个旅的兵力了。

在红格尔图战役中,他凭借着卓越的战术,成功歼灭敌军1700多人,俘虏300人,还成功击毁了一架敌机。这次胜利,给了全国抗日军民巨大的信心。



当时毛主席还给他写了一封亲笔信,赞扬这场战斗是“全国抗日战之先声”,并且还赠送了一面锦旗。

也是因为这个契机,他开始对我党产生好感。



国共统一抗日战线后,他便奉命奔赴了太原战场。在忻口一战时,他因为一直站在战斗前沿,不幸被敌人的炮弹击中背部。

当时他满身是血,伤口处的肉都被炸翻了。士兵们想抬他下去,却遭到拒绝。

在简单包扎后,他便强忍着剧痛继续留在了指挥部,与战士们并肩作战。



也正是在这段时期,他与我党有了深刻接触。在战事稍歇时,他曾受邀前往贺老总的指挥部做客。

当他刚一进入我军的营地,便惊奇地发现,几乎每个连级以上的干部都裹着纱布。

他们要么是头部受伤了,要么是胳膊被击中了。



这与大部分养尊处优,吃得肥头大耳的国民党将领天差地别。在见识到我军艰苦的生活作风后,他更是心生敬佩。

后来,贺老总与他长夜彻谈,交流了很多宝贵的抗日意见。由于我军擅长打游击,贺老总也不吝啬地将其中的技巧倾囊相授,这让他备受感动。



经过了这次体验后,他的思想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

解放战争开始后,他被老蒋任命为了绥远保安司令。此时的他,已经对内战产生消极情绪。

在经历了全国抗日后,他不愿再将枪口转向同胞,他对和平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



1949年,傅作义通电起义的消息一出,瞬间在国军内部掀起了惊涛骇浪。董其武也感到非常不可思议。

之后,他便亲自飞往北平,在中南海与其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谈话。



傅作义表明,现在跟着解放军走,回到人民的队伍里才是大势所趋。并且他还透露了一个消息,解放军现在也有意和平解放绥远。

这句话无疑是给董其武打了一剂“强心针”。他当即表示:“傅先生走什么路,我就走什么路。”



他之所以这样说,除了对傅作义有袍泽情谊外,还因为他对我党也有着向往之情。

当毛主席得知他的态度后,也倍感欣慰,不久后斌提出了“绥远方式”。

之后,中央亲自派人前往绥远,开始协助董其武进行起义准备。



在解决了各方困难后,他在9月19日率领4万余人,正式宣布起义。就此,绥远得到了和平解放。



回归人民的怀抱

后来,董其武受邀回京,受到了毛主席的热情款待。两人畅谈了三个小时,毛主席提出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党员,为全军上下做个表率。

也正是因为有主席的肯定,董其武才有了入党的想法。



只是这件事还没落地,朝鲜战争便爆发了。他为了向人民赎清以前的罪过,向中央提出了赴朝作战的请求。

之后他便担任23兵团司令,率领部队完成了抢修机场等一系列军事工程任务,为最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国后,他便被任命为了69军军长。虽然从兵团级到军级,表面上看他好像降职了,但其实这是中央的特殊安排。

毛主席说,他当军长比较好,这样手里有军权,还能继续带自己的老部队。

而董其武也确实不愿离开旧部。队伍主席这样贴心的安排,他心中甚是感激。



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原本他觉得凭自己的资历,是不足以得到与杨成武、杨得志这些将军一样的军衔。

但毛主席却说,杨成武授不授上将没关系,但他必须授上将。

见主席如此看重自己,他感动得流下了两行热泪。



后来,他正式申请入党,但中央考虑到他在党外工作作用更大,于是暂时没有批准。

到了1966年,由于身体越来越不好,董其武向中央提出了辞职。众领导关心他的身体,对他表示了理解。

但因为他如今还不是党员,所以大家对他以后的待遇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



毛主席得知后,直接下令道,将董将军接到北京休养,待遇不变,以后由北京军区照顾!

而对于主席的关心,他心中也深感挂怀。1980年,他再次向中央递交了入党申请。



中央当即同意了他的申请,并表示他此前虽然没有进行过入党手续,但其实早是一名合格的党员了。

回顾董将军的一生,他走过弯路,却始终一心向国。也正是有这种觉悟,让他最终得到了主席的看重,得到了人民的谅解。

参考资料:
【读史忆人典故】绥远方式——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