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东亚的巨擘,其空军实力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长久以来,关于中国空军是否能获得“亚洲第一空军”的称号,争议不断。

上世纪,中国空军虽规模庞大,但装备实力却与日本不相上下,彼时的日本还深受美国军事援助。

然而,根据最新卫星的监测数据曝光,“亚洲第一空军”的宝座已悄然生变!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来源于网络,为增加文章的可读性,部分内容存在润色,请理性观看!

«——【·上世纪的差距·】——»

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中国空军装备落后,飞行员经验不足。

但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空军迅速引进了米格-15等先进战机,并组建了多个航空兵部队。

战后,中国继续从苏联引进先进战机并开始仿制生产,如歼-5就是在米格-17基础上仿制而来,成为当时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之一。



与此同时,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军事上受到严格限制。二战后,日本被禁止拥有进攻武器,包括战斗机在内的军用飞机。

直到1954年,日本才成立了航空自卫队,开始重建空军力量。最初日本只能装备一些教练机和运输机,战斗力十分有限。



随着冷战局势升温,美国开始扶持日本发展军事力量,以对抗苏联。

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逐步引进了F-86、F-104等战机,建立起基本的防空体系。

不过,由于和平宪法的条条框框,日本空军的发展还是碰到了不少难题和限制。

到80-90年代,中日两国空军的差距开始显现。中国空军主要装备了自行研制的歼-7、歼-8等战机。



这些战机虽然在性能上有所提升,但与西方先进战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特别是在电子设备、雷达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与此同时,日本则开始引进美国最先进的F-15战斗机。F-15凭借其优异的机动性能和先进的电子设备,在空战中具有压倒性优势。

日本空军装备F-15后,战斗力得到显著提升,在亚太地区占据了技术优势。



除了出售F-15等先进战机,美国还向日本转让了相关技术,帮助日本建立了完善的防空体系。

而中国则在相对孤立的环境中,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国防工业,虽然取得了不小成就,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也正因如此,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日本空军都保持着相对领先的地位。



«——【·揭秘第一空军·】——»

但如今,中国空军的实力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装备体系方面,中国空军已经构建起以歼-20为代表的五代机、以歼-16和歼-10C为主的四代机,以及轰-6系列轰炸机为核心的现代化作战体系。



歼-20的服役尤其引人注目,它不仅是中国首款五代机,更是少数几个国家能够自主研制的隐身战机之一。

除了先进战机,中国空军还装备了运-20大型运输机、运油-20加油机等辅助战机,极大提升了远程投送能力。



在预警机方面,空警-500和即将服役的空警-700更是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

而在作战能力方面,中国空军已经具备相当可观的远程打击和制空作战能力。

轰-6系列轰炸机的持续升级使其具备了防区外打击能力,而先进战机的远程攻击能力也不断提升。



更重要的是,中国空军正在打造一种全新的作战模式——“远程打击链”和“超远程打击链”体系,意味着中国空军已经迈入了体系化作战的新纪元。

而人才培育,也是中国空军不断强大的重要推动力。



以李刚和刘锐为代表的新一代飞行员,不仅技术过硬,更具备创新精神和战略眼光。

作为歼-20隐形战斗机的首位试飞员,李刚肩负着开创历史的重任,驾驶着这架国家重器,划破长空,宣告中国正式加入了五代机的大家庭。



而刘锐,则是中国空军远海训练的领头雁。他驾驶战机,穿越云层,一次次挑战自我,不断刷新中国空军的远海训练记录。

在飞行旅程中,刘锐面对着复杂多变的海空环境和种种未知的挑战,但他凭借出色的勇气、高超的技艺和深远的战略眼光,成功完成了任务。



不仅如此,在规模上,中国空军也有着明显的优势。

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拥有近2000架先进战机。其中,四代机及以上近1300架,270多架轰炸机以及70余架预警机。

这一庞大的规模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工业实力,更为未来作战提供了充足的储备。

然而,随着我国空军实力的崛起,昔日的空中霸主日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日本空军现状·】——»

如今,日本空自虽拥有F-35等世界顶尖战机,但其整体实力却显得有些“单薄”。

据统计,日本目前拥有约20架F-35A,计划未来增加到147架。然而,与邻国动辄上千架的战机数量相比,这个数字显得微不足道。

更重要的是,日本空自的战机种类相对单一,主要依赖F-15J和F-2作为主力机型,这种结构在面对现代复杂空战环境时显得力不从心。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2013年,我国宣布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事件。

当时,消息一出立马在东亚地区引发了巨大震动。日本作为直接相关国,立即做出强烈反应。

然而,当日本空自紧急出动战机应对时,却意外暴露了自身的短板。



东海上空,日本F-15J战机频繁起飞,在天空中划出一道道银色轨迹。飞行员们神经紧绷,时刻警惕可能出现的中国战机。

然而,随着飞行时间的延长,一个严峻的问题浮出水面:日本战机的作战半径有限,难以在远离本土的区域长时间驻留。

这些战机就像被拴住的猎犬,只能在固定范围内来回奔跑。它们想要展示实力,却发现自己被无形的绳索束缚。



这种尴尬局面不仅削弱了日本的威慑力,也让中国方面看到了日本空军的软肋。

在作战能力方面,日本空自长期以来都将重心放在防御能力上。

这种思维模式源于二战后日本和平宪法的限制,导致日本空自在进攻性作战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例如,日本虽然拥有先进的F-35,但缺乏配套的远程打击武器,极大限制了其作战半径。

不仅如此,日本空自虽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联合军演,如定期与美国进行的“铁拳”联合演习,但在实战化程度上仍有不足。

日本的训练科目偏重于基础飞行技能,而对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对抗训练重视不够。这种训练模式在未来高强度对抗中可能会成为致命弱点。



更为关键的是,日本航空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限,严重依赖美国技术。从F-15J到F-2,再到最新的F-35,日本的主力战机都或多或少依赖美国技术。

这种依赖不仅限制了日本航空工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日本空自的战略自主性。



«——【·结语·】——»

就目前整体实力来看,日本在各方面都面临着挑战,已经远远不及我国。

如今,中国空军已经稳居亚洲第一的宝座,相信我国未来一定还会有更大的成就。



参考资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