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赞康熙帝者,认为他虽曰守成,实为开创。不屑康熙帝者,认为他不过是一个运气好的合格守成者罢了。诸如像三藩之乱,是康熙帝操之过急,逼反了吴三桂,如果吴三桂一开始是一鼓作气渡江北上,那么清朝大概率会完,还好吴三桂并没有,使得清朝缓了一口气,而且之后更是老死,这样的运气加持,才使得康熙帝获得最终胜利。还有北击鄂罗斯,也是在自己的本场,竟然没有摧枯拉朽,最后签了条约也没占到明显优势。
这就是历史的有趣之处,历史是一成不变的,就看你是从哪个角度入手,你是全面来看,还是片面来看,是从统治阶级角度来看,还是从平民百姓角度来看,不同的视角,自然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定论。
但不论怎么评价康熙帝,他有一个最大的成就是不容忽视的,那便是建立了清朝的统治组织,再通俗来说,康熙帝真正完成了满汉一体,解决了元朝皇帝近百年都没有解决的难题,使得清朝迈过了百年大关。
这话是怎么说的呢,我们先来看看清朝的“前辈”元朝为什么亡国呢?
元朝之所以亡国,因为元朝皇帝一方面是蒙古大汗,一方面是汉地天子,而自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大多数元朝皇帝是倾向于蒙古大汗的角色定位,没有履行好汉地天子这一角色定位,汉臣势力一直是靠边站,造成内部极大的不平衡,内部矛盾太大,最终是亡国。
说白了就是内部利益分配不平衡,什么都让你自己人占了,外人只分了一点利益,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偏偏外人很多,你占了外人地盘,还要让外人给你办事,这样肯定长久不了啊。
到了清朝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一代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根本不管这回事,不长远考虑,一心只想着自己这方势力占住所有利益。二代清太宗皇太极聪明,知道想长远发展,就要团结各方势力,所以对于汉臣是大力任用,提出满汉一体。像明朝降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直接给予皇族地位,封为三顺王。不过皇太极时期的大清政权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到底没有入关,只是一方割据政权,只是草创时期,所以等到皇太极猝死,满汉一体也没有形成制度化,或者说各方并没有达到平衡化。
到了皇太极之弟多尔衮摄政时期,则是改变方式,不注重全面平衡,有些像清太祖努尔哈赤,并且更重视最初的盟友蒙古,汉臣看似地位高,比如六部特意设满汉两尚书,给足了汉臣的面子,但并没有实权的。
到了三代顺治帝继位以后,这位年轻皇帝知道这样不行,得像父亲皇太极那样团结各方势力,达到平衡,才能长治久安。再加上多尔衮突然死去以后,顺治帝为了亲政成功,也给予了诸王大臣相当一部分权力,等到清洗了多尔衮的党羽以后,诸王大臣自然从盟友变为顺治帝集权路上的绊脚石,因此顺治帝开始大力重用汉臣,既是为了平衡,也是为了让汉臣压制诸王大臣,方便自己集权。
但是顺治帝如此这般,对于不是皇帝,没有皇帝视角,而且因为汉臣被重用,权力因此缩水的满洲亲贵来说,无异于是离经叛道,是背叛老祖宗,甚至她的母亲孝庄太后也是反对他的做法,最后是顺治帝得天花英年早逝,然后遗诏成为了罪己诏,自己把自己骂的狗血淋头,这自然是守旧派的代表孝庄太后的“杰作”,要以此报复这位不孝的儿子。
等到四代康熙帝时,他很赞成父亲顺治帝的满汉一体政策,毕竟皇帝站位就在那里,想要统治长久,就要团结和平衡各方势力,你就顾自己人,时间久了,不乱才怪。
最终康熙帝是成功构建统治组织,使得汉臣可以真正的挤入权力核心,拥有一定实权,虽然在权力核心之中占比很小,但是汉臣势力也很满意了,毕竟可以分到实打实的利益。
像张伯行与噶礼互参一案就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张伯行是汉臣,时任江苏巡抚,噶礼为满臣,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满臣,为开国五大臣之一的何和礼的四世孙,被康熙帝重用,当时更是两江总督这样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如果按照元朝皇帝的套路,肯定论人不论事,肯定是张伯行不对,但是康熙帝是就事论事,就两人互参的科举案进行调查,最后将有错的噶礼革职,张伯行则是革职留任,后被复职,康熙帝表达出自己公平公正的态度,并且说道:“无知之辈,且谓朕为何不护庇噶礼,朕乃天下之主,凡事惟顺理而行,岂可止护庇满洲。”
这件事起到了很大的正面作用,虽然康熙帝肯定还是倚重满臣,但起码形式上真正做到了满汉一体,是将八旗之主、蒙古大汗、汉地天子三个角色协调的很好,达成了平衡。并且在制度上形成定例,使得汉臣有真正议政之权,解决了包括元世祖忽必烈在内的元朝皇帝近百年没有解决的难题,使得清朝迈过百年大关,没有重蹈元朝不过百年的覆辙。
不说其他,就说康熙帝这个成就,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他的治国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奠定了清朝长治久安的基础。
这也是之后雍正帝为什么说康熙帝是虽曰守成,实为开创,然后给康熙帝上一个圣祖的庙号的关键原因,从庙号制度来说,康熙帝前面有三代人打天下,他继位时,清朝已经是全国性政权,所以就是功劳再大,也在守成范围之内,是不能上“祖”字庙号的。
但是对于满洲统治阶级来说,康熙帝如同再造满洲一般,极大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可谓是满洲的圣祖,所以上圣祖庙号也是实至名归。
康熙帝这个皇帝,没有很多人评价的那么厉害,也没有很多人评价的那么一般,认为是只靠运气才有的成就,他的成就,自然有运气原因,但他不是都靠运气,他这个人看的长远,会因势导利,会顺势而为,会尽量利益最大化,知道如何当一个好皇帝,知道如何治国理政,虽然有不少缺点和不足,但整体来说,还是很有作为的皇帝,按照古代王朝的标准,不说千古一帝,说是盛世明君还是没问题的。
他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与同时期的彼得大帝都深知西学之利,结果他就是自己学,然后锁于深宫之中,使得庞大帝国错过机会,越来越落后。彼得大帝则是全面学习,全面普及,使得帝国搭上了时代发展的快车,奠定了之后一直是世界列强的地位。两人这个差别,可谓是天差地别,康熙帝的作为和评价也因此蒙上了一层阴影。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