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中国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称号的文天祥,既是宋末三杰之一,又是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一首《过零丁洋》,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唤醒了无数人的家国情怀。
殊不知,他的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而下,竟“孕育”出了一位开国将军——文年生。
此人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作战勇敢、足智多谋,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三枚一级勋章。
将军生于1907年2月28日,家住岳阳县文家屋场,祖籍江西吉安。
早在清康熙年间,文氏一族从长江下游向中游移民,迁至湖南,后一直定居于此。
文家以务农为生,父亲文养然靠种田、做短工,帮别人抬轿子养家,母亲文瞿氏则在家中带孩子,纺纱织布,来换取一些微薄的收入。
作为家中的长子,文年生的童年满是辛酸泪。
8岁时,他跟着父亲下地种田,打柴、捡粪,守着四间房舍、两亩地度日。
10岁时,好不容易有了进私塾读书识字的机会,却因家贫,只念了两个月就辍了学。
为了有一门讨生活的手艺,他被母亲送到姑父瞿海平那儿学裁缝。
从前,文年生一年四季都食不饱穿不暖,家中收获的粮食只够父母、两个弟弟和他吃半年,杂粮野菜是餐桌上的“常客”。
当了学徒后,他的处境更加糟糕,不仅饱腹成了问题,还要帮姑母照看孩子,时不时地挨骂挨打,却只能把苦往肚子里咽。
有一次,他去茅房时,失手将一盏桐油灯打入粪坑中,刻薄的姑母竟逼他脱掉上衣,下到坑中去捞灯。
农村的旧厕所一般都是一人多深,12岁的文年生还在长个子,更何况,当时正值冬春之交,气温比较低。
一身污秽的将军满腹委屈地跑回家向母亲诉苦,可文瞿氏却不体谅他,逼迫他回去。
气还没消的文年生,回想起姑父姑母拿着尺子打他的画面,不寒而粟,心里下了一个决定:离家出走!
他独自一人走了60多里的路抵达县城内,又离开岳阳去往监利,在一个叫八口镇的镇子上落了脚。
一位木匠老师傅看他可怜,收留他在店内打杂。
如此过了两年,铺子倒闭,他又辗转洞庭湖区的华容、南县等地,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受尽了生活的磨难。
1926年7月,华容县城被国民革命军攻占,文年生看到北伐的士兵受到老百姓们的拥戴,于是有了参军的想法。
他报名入伍,成了一个新兵蛋子,并参与了攻打汉口等战役。
可惜,局势一片大好的大革命,却因蒋介石背信弃义而面临崩盘。
北伐战争的初衷变了味,成了新旧军阀的角斗场,这使文年生很不适应。
他不喜欢日复一日的混战,更对“四一二”武装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捕捉、杀害革命群众的行为嗤之以鼻。
时值1930年6月,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打进长沙,文年生瞅准时机,与同行伙伴李俊等人投奔红军,被编入红八军第二大队三连,成为了一名普通战士,并于两个月后加入共产党。
将军在反围剿、长征、八年抗战与解放战争中,担任的都是军政主官,参与的战役名气都不小。
比方说,长征时期的血战湘江和智取遵义,抗战时期的保卫黄河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平津战役……
这成为了他斩获三枚一级勋章的资本。
他赤胆忠心,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还是一个乐天派。
纵横沙场二三十年,文年生遇到过很多挫折,但没有一个把他打趴下的。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时,文年生在石沟圩与敌遭遇,右腿中弹。
由于红军医院医疗器械不够完善,药品不足,手术是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完成的。
为了不让医务人员为难,将军主动提出用绳子绑住自己的手脚,把毛巾衔在嘴里。
开刀过程中,他没叫喊一声,结束后,他流了一身的汗,毛巾也被咬烂了。
1935年1月,文年生率十一团掩护军团主力转移,在贵州省青岩县与敌3个旅激战一天一夜,腰部负伤,编入总卫生部干部休养连3班。
二战遵义后,连部跟随大部队向遵义进发,伤势未愈的将军,提议搞一个进城式,拉着钟赤兵、李寿轩、姚喆一起,端坐在担架上,让四个团排成四列,在口令中踏着正步前行。
懋功会师后,红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产生了嫌隙,两支部队对是否北上存在意见分歧。
在队伍重新整编后,毛泽东同志带领右路军启程,张国焘派李特领一队骑兵追赶,企图把右路军中原属于红四方面军的第四、第三十军要回来,过程略微的不愉快。
时任军团教导营营长的文年生,一直在军委身旁待命。
当他看到李特出言顶撞首长,还拔出了腰间的手枪时,他也立刻拿起枪准备还击。
好在经过循循善诱,双方没有真的打起来。毛主席对将军说:“文年生,让四方面军的同志回去,我们带头走,他们后面来。他们是老鼠钻牛角,钻不通会回来的。”
而历史证明了,北上是正确的,文年生协同教导营,一路护送党中央,自然是功不可没的。
抗战打响后,文年生完成了保卫黄河的任务,还在大生产运动中脱颖而出,他带的部队,每个战士手上都布满血泡,他们成了1938年春到1939年底的生产模范,文年生本人,还获得了毛泽东同志专门为他题的词。
题词这样写道:“书赠文年生同志:生产教育二者兼顾。”
自打文年生远离故土投身革命,他的父母以为,他早已不在人世。
文瞿氏每日以泪洗面,1938年二儿子文和平又被日军用刺刀刺死于稻田水中,悲愤交加下,她没能熬下来,撒手人寰。
等到解放战争结束,文年生在后勤建设和民兵训练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空回乡时,双亲都已不在,只剩下小弟文庆祥。
两人喜相逢,畅谈了一整晚,把30年间的种种变化一吐为快,将军不禁感慨,物是人非。
在此之后,将军分别在1961年和1963年至1964年回过家乡,但是都是例行公事。
他为人正直,廉洁奉公,小弟文庆祥好几次托他办事,将军问道:“你有一个当官的哥哥,人家没有当官的哥哥又怎么办?”
1955年,将军被授中将,荣获三枚一级勋章。
回顾他的一生,论人品,他令人敬佩,论行军打仗,旁人评价文年生:“文司令打起仗来勇猛顽强,像下山猛老虎一样!”
本文由大荟师红色文化【刘尚悦】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