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湖北黄州城外的一块荒坡之上,时年45岁的苏轼正在奋力劳作。
虽然只是清晨,他已经是满脸的汗水,甚至流进了粗麻衣领当中。而衣衫也早已经被打湿,只不过不知道是露水,还是汗水。
回望三年以前,42岁的苏轼就如同当年42岁的李白一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以为未来会是一片坦途。
当年他也曾经在金銮殿上高谈阔论,也曾经因文章博得天下大名。而3年之后的今天,他却在这里埋头苦干,只为这片荒地上产出来的粮食,能够填饱一家人的肚子。
在3年前御史台的牢狱当中,他蜷缩在一片干草之上,闭着眼睛等死。狱卒送来青鱼的那一天,他以为自己的生命即将终结。而今天,站在黄州的郊外,站在这漫天飞扬的尘沙当中,耳旁的春风也没有了往日浪漫的气息。
忽然想起当年离开汴京城的时候,儿子泪眼婆娑:“父亲,我们以后吃什么?我们以后该怎么样生活?”
- 01 泥巴里的第一堂课
“苏大人,拔草要连根拔起,除草要斩草除根。”同在地里劳作的有一个老头叫到,“麦苗和稗草是不一样的,稗草的叶子更细长。”
岁月的风霜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他却实在看不下眼前这个年近四十却双手纤细的中年人如此马虎的对待对待麦苗,他迫不及待地给苏轼做了一个示范。
苏轼讪讪的笑了,脸上微微有点发烫。当年曾经写尽天下文章的翰林学士,早就已经凭借文章天下知名的三苏之一的大学士,此时此刻正在被一棵野草教做人。
刚把第一批种子撒入土地当中,静待花开的时候,苏轼一不留神在田埂摔了一个跟头。周围的人唯唯诺诺,不敢有什么反应。反倒是苏轼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放声大笑。
辛苦一天回到家,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看到丈夫身上洗不净的泥土,灰白的头发,满是血泡的手掌,心里边一阵悲凉,却也只能默默地把煮好的野菜粥推到他的面前。
春去秋来,转眼间到了丰收的季节。这个曾经连韭菜苗和麦苗都分不清的文人,这个曾经在金銮殿上高谈阔论的文人,在种地的行业当中竟然也成了一把好手。
他在这里种植粮食,还开辟了果园。在这一年的冬天,还在这一片地上盖起了一所房子,取名东坡雪堂。
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披着衣服坐在田埂之上。看月光洒过麦浪,闻着粮食的清香,听着不知什么昆虫的鸣叫。忽然间有所感悟,写出一首著名的《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02 东坡地里的月光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农业生产可以一直忙,农业生产也可以暂缓有个几天空闲的时间。在静待花开、静待粮食丰收的时间,他有时间品味了赤壁之下的月光,感受到了大江东去的豪迈。
也正是因为这片土地,也正是因为这片月光,他的人生开始了新的变化,他的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东坡种地的第二年,苏轼发明了东坡肉。当他把慢火熬出来的五花肉分给四邻居的时候,整个村落在独属于东坡肉的香气当中沸腾了。这哪里是东坡肉的香气?这分明是苏轼的人间烟火。这个会种地、这个会做菜、还会写文章的东坡居士,已经不再是那个戴罪之身的被贬官员,而变成了一个自得其乐真正享受人间烟火的地地道道的农民。
03 土地教会了苏轼什么
土地是最诚实的老师,她教给我们:人世间所有的好东西都是慢慢的。
播种要慢慢的,浇水要慢慢的,除草要慢慢的,收获也要慢慢的。毕竟,生根发芽是慢慢的,静待花开也是慢慢的,粮食的丰收更是慢慢的。而慢,是需要耐心的。而这份耐心,是苏轼的前半生最为欠缺的。此时的麦苗却告诉了他什么叫做耐心。耐心是播种时的虔诚,耐心是抽穗时的等待,耐心是收割时的敬畏。
只要土地在,就不会饿死人,在黄州的独特经历是他人生当中的转折点。土地教会了他如何在沉默中养活自己,风沙教会了他纵然尘满面,鬓如霜,但只要付出,就有收获。
40岁的苏轼在黄州度过了人生当中最艰难的时光,却也开辟了他后半生诗意潇洒的人生。他用后半生证明了,中年转型从来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可以是学会辨认麦苗和稗草。也可以是炖好一锅东坡肉,也可以是富有耐心的等待收获,也可以是在大自然当中感受到人生的真谛,正所谓“一蓑烟雨任平生”。
当今天的我们被困在996的齿轮当中,当我们被房贷压的喘不过气的时候,不妨想一想那个在黄州挥动锄头的苏轼。人生如同种地,重要的不是土壤是否肥沃,而是你肯不肯弯下腰,把每一个狼狈的跟头都变成扎根发芽的机会。苏轼是用自己的人生,展现了中国文人最了不起的智慧——在最低的尘埃当中,开出最高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