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和我住在同一栋楼的邻居,今年45岁,正值壮年。前阵子下班回家媳妇和我说,那个邻居查出了结直肠癌。
媳妇说,邻居在确诊前血便、腹痛了一段时间,因为迟迟不见好转,才想起来去医院做肠镜,结果意外发现了肠癌。为什么说是意外呢,因为在他确诊前,他怎么都想不到肠癌会出现在自己身上。
因为这个邻居平时挺注重健康的,再加上他的单位每年都会组织体检,体检报告厚厚一沓,看起来还挺全面的。在他确诊的半年前,刚刚做完体检,那次体检就包括腹部B超,他觉得既然做了腹部B超,那整个肚子应该都可以看到,包括胃和肠道。
眼看着B超没问题,所以在出现不适症状后,他也就没往坏的方面想,谁知道结果却是如此刻骨铭心...
为何年年体检正常,发现癌症时还是晚期?
2017年-2021年,我国健康体检人次由4.06亿上升到4.88亿人次。但奇怪的是,癌症病例并没有因为大家的重视而变少,反而越来越多。
这个数据是很惨痛的,惨痛之处在于,那些明明很重视健康和体检的人,最后却查出了癌症,这确实让人难以接受,就像我的那位邻居。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体检项目不对。因为癌症本来就不是突然得的,只是突然查出来的,当你查出癌症时,其实它早就有了。但你明明每年都体检,为什么体检时没查出来?因为有些癌症在检测方面依然存在一定局限性,常规项目很难查出来,就比如肠癌。肠镜才是筛查肠癌的金标准,其他任何检查就算说得再天花乱坠,都无济于事。
而且很多人所说的体检正常,其实就是一些常规的项目,比如血压、验大小便、做B超、做个心电图以及查查血常规等等。
这就导致很多人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认为自己体检结果正常,就没有任何得癌的可能。
其次是有些体检项目存在局限性和漏洞,这就导致有些潜在的隐患无法充分地被检测和诊断出来。就比如说胸片是难以替代胸部CT的,尤其是对于早期肺癌,胸片的敏感度、对比度和清晰度都很低。
最后是体检确实查出了一些问题,但没有重视。也许有人会觉得难以置信,体检都查出问题了,为什么不重视?难道就这么不对自己负责吗?
不要觉得不可思议,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真的很常见,当然也是最让人遗憾的。然而遗憾并没有用,但凡当初能够重视一点点,也不至于后面痛哭流涕、懊恼不已。
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是,各位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做了体检就万事大吉了。因为体检项目不对,还不如不去做体检,甚至最后有可能变成癌症发出的障眼法。
体检不做这5项检查,相当于白做
①低剂量螺旋CT
在所有恶性肿瘤中,肺癌的发病率常年排名靠前,如何及时发现早期肺癌,低剂量螺旋CT可以说是不二选择。低剂量螺旋CT是被公认为首选的准确检查方法,其最大特点是简便、易行、高灵敏度和患者高参与性等。
可能有人会说,胸片价格更便宜点,难道不行吗?胸片确实可以筛查肺癌,但其很难发现早期肺癌和一些微小病灶。
低剂量螺旋CT就不同了,它的敏感性是胸片的4-6倍,能发现微小结节的同时还能更好地表现肿瘤的形态和位置。
因此这里建议5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肺癌家族史的,可以把体检中的胸片换成低剂量螺旋CT。
②乳腺钼靶或彩超
乳腺癌作为目前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及时发现乳腺癌显得至关重要。通常来说,有两种方式可以筛查乳腺癌,一个是乳腺钼靶,另一个则是彩超检查。尤其是如今乳腺癌越来越年轻化,所以建议女性从30岁以后就要定期进行乳腺癌筛查。
③胃镜
很多人抵触做胃镜,总觉得抽血、CT或者彩超能发现早期胃癌,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因为早期胃癌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其他检查难以发现,胃镜的作用在胃癌筛查中是难以替代的。
胃镜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能发现早期胃癌,同时还能发现癌前病变,比如常见的胃溃疡和息肉等,而且还能在病变比较小时就能发现与切除。
④肠镜
胃镜和肠镜一般被同时提及,如果说胃镜是胃癌筛查的金标准,那肠镜则是肠癌筛查的金标准。目前虽然有胶囊内镜、大便常规等方式筛查肠癌,但它们不管怎样都无法替代肠镜的地位。
很多人害怕做肠镜,其实可以选择无痛肠镜,而且换个思路想想,和做肠镜时的恐惧以及痛苦相比,肿瘤难道不是更恐怖更痛苦吗?
2020年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指出,大肠癌筛查从45岁开始,不管男女,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大便隐血检查,每10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直到75岁。
⑤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全称为血清甲胎蛋白(AFP),作为一项抽血就能做的检查,甲胎蛋白的优点在于它是原发性肝癌最灵敏、最特异的指标,如果检查中发现指标明显升高,可能提示原发性肝癌。
对于肝癌高危人群,一般建议每半年做一次该项检查。要是想提高准确性,可以在做甲胎蛋白的同时结合肝脏彩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