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微型银河系。
奥尔特云及其“旋臂”。蓝线是银河平面,红线是黄道平面。Nesvorný等
奥尔特云(The Oort cloud)位于太阳系的边缘处,是由大量小型冰冻天体构成的一个壳状结构。长久以来科学家对于奥尔特云的真实形态一无所知,而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奥尔特云可能拥有一对旋臂,像一个迷你银河系。
组成奥尔特云的物质大部分是太阳系巨行星形成后残留下的碎片,其中一些碎片还比较大。随着木星、土星、海王星和天王星开始环绕太阳运行,原行星盘中的剩余物质由于受到引力的扰动而被“踢”到了冥王星轨道以外,也就是今天它们所在的位置。
奥尔特云的内缘位于距离太阳约2000至500天文单位的地方,外缘位于距离太阳约10000至100000天文单位的地方。
1天文单位约等于1.5亿千米,相当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因此假如视奥尔特云的外缘为太阳系的边界,那么以NASA旅行者1号当前每日160万千米的飞行速度,它也要再过大约300年才能进入奥尔特云,并再过大约30万年才能离开奥尔特云并最终离开太阳系。
因其极为遥远,我们即使用最强大的望远镜,也无法直接拍到又小又暗且运动速度又极慢的奥尔特云天体。科学家对它们的了解,大多来自那些能够因为受到引力扰动而离开奥尔特云进入内太阳系的长周期彗星。
为了更好地了解奥尔特云的形态,NASA的科学家根据彗星轨道信息和太阳系内外引力数据,构建了一个奥尔特云的结构模型。
决定奥尔特云形态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所谓的“银河潮汐”。“银河潮汐”是由恒星、黑洞和银心引力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拖拽效应,对奥尔特云天体有重要影响,但是对于那些距离太阳较近的天体来说,则会被太阳的引力效应所掩盖。
科学家动用NASA的“昴星团”超级计算机运行了这个模型,结果发现内奥尔特云的结构看起来竟然与长着旋臂的银河系非常像。
所谓内奥尔特云,指的是距离太阳1000至10000天文单位的奥尔特云,这一部分的奥尔特云密度最高。模型运行结果显示,从内奥尔特云的一条“旋臂”顶端到另一条“旋臂”顶端的长度约为15000天文单位。
目前这一发现仅限于数据模拟,要确认奥尔特云真实存在这一结构还需要大量的观测验证,比如要直接追踪奥尔特云中的天体,或将它们的反射光从星海中识别出来。而就目前的技术能力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旅行者1号在奥尔特云中穿行的想像图。
参考
A Spiral Structure in the Inner Oort Cloud
https://arxiv.org/abs/2502.1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