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王 慧


观众参与内蒙古博物院的体验活动 内蒙古博物院供图

寒假是学生放松身心、增长见识的好时光,也是家长陪伴孩子、老师引导学生实践的契机。今年寒假,内蒙古博物院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众多家庭和学生的热门“打卡”地。

走进内蒙古博物院,在“远古世界”展厅,家长牵着孩子的手,一同探索史前生物的奥秘。看着巨大的恐龙化石,孩子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不断地向家长提问。一位年轻妈妈耐心地给孩子讲解恐龙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她说:“平时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这次趁寒假带他来内蒙古博物院开阔眼界。”

对家长来说,带孩子到内蒙古博物院参观是一次亲子互动的机会。参观过程中,家长不仅是孩子的陪伴者,更是他们的引导者。他们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展品背后的历史文化。

寒假期间,不少学校组织学生到这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边参观、一边讲解,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展品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天骄蒙古”展厅,一位历史老师正在给学生讲解蒙古族的起源和发展。他指着一件件精美的蒙古族服饰和传统工艺品,详细地介绍着它们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学生边听边记笔记。老师说:“这样的实践活动比在教室里讲课更生动、更有效。”

在互动体验区,老师组织学生参与有趣的活动。比如,模拟蒙古族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让学生体验蒙古族的生活方式。一位美术老师带着学生在展厅里写生,用画笔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展品。“内蒙古博物院对学生来说,是一座充满惊喜的宝库。一进入博物院,他们就像一群欢快的小鸟穿梭在各个展厅。”一位讲解员说。在“大辽契丹”展厅,学生被充满神秘气质的文物吸引。他们仔细地观察着每一件文物,一位学生兴奋地说:“这些文物太神奇了,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的生活,真想穿越回去看看。”在“北疆桦歌”展厅,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传统民俗文化相关展品让他们频频拍照留念。

这个寒假,内蒙古博物院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家长、老师和学生的共同选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