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二连三,天津很多地块正在“变性”。

于家堡高铁东一宗商业用地刚修改控规,改为居住用地。

耀华中学旁边的两块地,也已“商改住”。



水西板块O地块,也从商业用地变为居住用地。

(从兼容45%居住改为兼容30%商业)

陈塘W5地块,从商业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

还有一些尚未“实锤”的变动。

绿城水西商业地块,传言会调出部分住宅;

新梅江西侧商业用地,有变更为住宅的打算;

融创多年前在泰达城遗留的商业地块,也在研究部分改为住宅……

看起来,天津的“商改住”要拉开大幕了?

“商改住”这三个字看似简单,实则相当复杂,分两类情况。

第一类:未出让土地的“商改住”

这种情况很普遍,也容易“操作”,合规合理。

政府规划部门根据片区土地使用情况,直接调整即可。

于家堡、水西O地块、陈塘W5等,均属此类。

第二类:已出让土地的“商改住”

这种情况最麻烦,但也正是2025年各城市盘活存量的“大任务”,甚至直接影响房价。

为什么“最麻烦”?

因为原则上已卖给开发商的土地,不允许直接改性质,法理不通。

天津目前对已出让地块直接“商改住”的,只有两个(都是天房的地,纯属特例)。

但多年前出让的一些地块,都有这类需求,都在跃跃欲试。

核心痛点是,当年拿地时捆绑了大体量的商业。

住宅开发完了,商业却一直未建。

首创天阅海河住宅卖完了,60万方的港铁MALL还没成形;



爱情缤纷里捆绑了建面7万方的商业地块,一直没开发(据了解,已经退地);

中粮大道规划了巨无霸式的综合体,但390米高的塔楼等核心商业至今未建;





绿城水西云庐L地块,规划占地2万多房的商业,包含6000平米的地下商业。



责任是两面的。

天津的消费力弱,社零总额仅3700多亿,占GDP的21%,全国平均是34%。

与天津GDP相同的南京,社零8400亿,占GDP46%。

有些板块即便建了大商业,也很难良性运营。

天津写字楼空置率也较高,关键是租金低。

和平甲级写字楼低于4元/月/平米,难以覆盖运营成本。

开发商不是慈善机构,收不回成本干脆就搁置不建了。

久而久之,遗留了一堆沉淀资产。

如果能将这类地块“商改住”,绝对好事一桩,四方受益。

❶ 开发商受益:

开低效沉淀资产被盘活,缓解资金压力;

❷政府受益:

“商改住”肯定要补交土地出让金,增加收益也拉动房地产开发投资。

❸买房人受益:

很多地块位置非常核心,都是好地。

比如泰达城海河边的商业地块,不仅是市中心临海河,还能看摩天轮。

河西围堤道上法拍两次流拍的天朗大厦,商业建面高达80%,如果能改成住宅,那岂不是香饽饽。

❹ 城市受益:

盘活空地,提升界面,高效利用土地。

但是,针对已出让地块的“商改住”,天津还没有明确的实施细则,尚属摸索、协商阶段。

有没有成功案例呢?目前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直接换地

把未开发的商业或产业地块,换成其它宅地。

天津招商揽阅,就是用武清商务区的产业用地更换而来。

滨海的万科东庐,也是“土地置换”。

第二种:收储土地,发放“地票”

与房票安置同理,不直接给钱而是给“地票”。

2024年8月,越秀地产退回5宗3年前在广州拍下的商业地块,约135亿。

补偿方式为等值应付票据,越秀地产可用这些票据继续在广州买地。但必须在有效期内,用于购买指定区域内的土地。

其实这也相当于换地。

第三种:政府回购,调规后再挂牌出让

2024年11月,越秀在广州的一宗商业地块,以15.29亿被回购。

该地块为2021年摘得,一直未开发。

政府回购后,将商业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并降低容积率。

之后挂牌,越秀以20.23亿底价重新摘得。

相当于补交了4.94亿的土地出让金。

2024年7月,华润在福州10年未开发的商业地块,也是类似操作。

先走退地流程,改为住宅用地后重新挂牌,再被华润拍下。

这是一种变相对已出让土地“商改住”的方式,让操作合规化。

比较靠谱,政府与房企更容易达成一致,双方都受益,很有参考意义。

预计会在各城市大规模推行,大势所趋!

目前了解到,天津对已出让地块的“商改住”,很难实现“红地”完全改为“黄地”。

依然要保持高于51%的商业,只能兼容住宅。

注意!“商改住”对新房供应,又是一次加码!

不少沉睡的地块,要被唤醒了。

一旦入市,都是“程咬金盘”——半路杀出来的。

不仅是最新产品、不贵的价格,位置也很不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