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恭喜哪吒2140亿票房,好电影自然引人瞩目。

而吒2乃至吒1的内核是不是符合中国传统,是个很有趣的话题。



有朋友认为《哪吒》系列电影,虽被赞誉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但实际上更多展现的是传统文化元素,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并不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观念。

比如,电影中哪吒的行为与传统孝道、礼教相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女应顺从父母,而电影中哪吒的反叛精神和对父母的反抗,被视为对传统价值观的背离。特别是《哪吒2》中李靖夫妇阻止哪吒为父母牺牲的情节,是对传统文化的“背叛”。

而且《哪吒》电影中体现的平等观念、独立意志等,实际上是西方价值观的体现,与中国传统文化关联不大。即便中国文化曾有过类似思想的萌芽,也一直处在边缘化的位置。

《哪吒2》中的各种人物造型、场面,大量借鉴自迪斯尼、梦工厂、皮克斯、漫威等美国电影厂商,这是一种兼收并蓄。学习融合别人的东西,与承继传统并不矛盾。文化自信应基于分辨文化优劣的能力,以及传承、发扬、吸纳、融合的重要性。

那么,哪吒在传统文化中是什么样的呢。

可能我们熟悉的哪吒,在中国只有1000年左右的历史,也就是宋代才有了“魔丸”形态的三太子。

根据南开大学宁稼雨、杨沫南的研究,哪吒这个母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之一,其形象与故事的流变深刻反映了宗教融合、伦理张力与世俗化进程的交织。从佛教护法神到道教灵珠子,从弑父逆子到反抗英雄,哪吒的多元象征意义在不同历史阶段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缩影。

这其中最为人所熟知也最受欢迎的恐怕就是“哪吒闹海”故事了,此故事包含哪吒屠龙、析骨还父析肉还母、莲花化生、弑父等情节,故事曲折离奇,且哪吒弑父一节挑战世俗伦理,是中国传统中极特殊的故事类型。
一、佛教中国化的文化载体

哪吒最初源自佛教毗沙门天王之子,其形象在宋辽时期随佛教典籍与文物传入中国。宋代禅宗典籍中“析骨还父、析肉还母”的禅宗话头,以及辽代舍利石函上“哪吒屠龙”图像,奠定了故事雏形12。敦煌壁画中《毗沙门天王赴那吒会图》与《龙王礼佛图》的结合,既呈现佛教护法神的威仪,又暗含父子伦理冲突的伏笔,体现了佛教为适应中土伦理而进行的本土化改造。元代哪吒形象由忿怒护法神转向孩童化,混天绫、乾坤圈等元素初现,标志着其形象逐渐脱离宗教仪轨,融入民间审美1。

二、佛道融合的精神符号

明代《封神演义》将哪吒彻底道教化,赋予其灵珠子转世身份,并通过“混天绫震龙宫”“抽龙筋”等情节重构叙事逻辑。此时哪吒的“弑父”行为兼具佛教因果与道教反叛的双重特质:割肉剔骨既是禅宗“舍身说法”的延续,又是对父权压制的激烈反抗2。这种矛盾性恰是佛道思想碰撞的产物——佛教通过孝道伦理调和冲突,道教则借哪吒的叛逆彰显“道法自然”的超脱,最终形成“以莲重生”的融合意象,象征超越肉身束缚的精神自由19。

三、世俗伦理的冲突与调和

清代戏曲与说唱文学进一步消解宗教色彩,强化世俗伦理。京剧《陈塘关》将哪吒塑造为“孝子”,删减弑父情节,添加李靖的舐犊情深;车王府曲本则以喜剧手法改编龙王告状、父子追杀等场景,通过瓜地闹剧消解伦理冲突2。这种改编折射出清代礼法社会的规训——哪吒从“以佛抑父”的逆子转变为“认罪悔过”的孝子,体现民间文艺对儒家伦理的妥协,也反映佛教教义衰微后,故事生存需依附世俗价值体系的现实29。

四、现代文化中的叛逆重生

当代《哪吒之魔童闹海》以“我命由我不由天”重构其精神内核,将反抗对象从具体父权扩展至天命桎梏。电影融合三星堆青铜纹饰、水墨渲染等技术,使传统文化符号获得现代表达,如结界兽的文物彩蛋、乾坤圈的3D打印复刻,实现“让文物活起来”的文化转化710。这种创新既延续哪吒“挑战权威”的原型意义,又赋予其个体觉醒的时代注解,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象征710。

哪吒的文化符号历经千年层累,既是佛教中国化的活化石,又是三教合流的试验场,更是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从敦煌壁画到全球银幕,哪吒始终承载着中华文明对伦理、自由与超越的永恒追问,其形象的重塑史,恰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文化精神演进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