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范丽锋有颗惜才之心,将个人奖金用作育才基金,倾力传授技能“通关秘籍”——(引题)

从农家子弟到工匠之师(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邹倜然 实习生 许驰

个头不高,面容憨厚。初见范丽锋时,他正忙着向青年焊工传授自己的技能“通关秘籍”。

这位从浙西大山走出的农家子弟,沉在焊接一线25年,一步步拿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首席技师等荣誉,成长为宁波镇海石化建安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经理。

“笨鸟”也能成才

范丽锋的老家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的一个小山村。2000年夏天,刚满16岁的范丽锋决定走出大山,他脚上踩着一双借来的破拖鞋,手里攥着东拼西凑的500元“盘缠”,坐了10余个小时的中巴车辗转来到宁波,成为镇海炼化检修安装公司(宁波镇海石化建安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的一名顶岗实习焊工。

范丽锋回忆,当时的焊接基本全靠人工,焊工们身披厚重的焊工服,在高温环境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由于个头瘦小,范丽锋连焊枪都拿不稳,成了班组公认的“笨鸟”。

“别人学一遍,我就学十遍,别人练一小时,我就练两三个小时。”回望自己的成长之路,范丽锋感慨,没什么秘诀,靠的就是一股恒心与韧劲,以及日复一日地“磨”。

在艰苦训练的日子里,范丽锋生活十分节俭。师傅严关荣注意到他舍不得买肉吃,便悄悄以公司名义在食堂为他订肉吃。师傅的举动,给了范丽锋温暖,也激励他在成长道路上不断向前。

范丽锋找来大量废旧铁板,开启了艰苦的训练。他每天“泡”在车间,愣是靠着一股不放弃的“傻劲儿”,慢慢练就了过硬的焊接本领。

现在,他只凭声音就能推测出焊接电流与电压大小。一次性焊接完成高20米、直径5米的压力容器罐,焊缝误差控制在0.5毫米以内,全公司100多个焊工,只有范丽锋一人能够做到。

瞄准“机器换人”创新

2005年,范丽锋和两名同事获得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焊工证)资质。收获惊喜的同时,他内心也很忧虑。

此次焊接任务对精度的要求近乎严苛,再加上语言障碍,范丽锋只好一边请人帮忙翻译焊接标准,一边自己动手试验摸索。就这样,他死磕了7个月,最终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果——焊接拍片一次合格率达100%,这意味着,单次焊接完成的误差低于0.5毫米,一时间在行业内成为佳话。

多年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范丽锋深知焊工的苦,成为技术大拿后,他主动加入公司研发团队,钻研机器自动焊接技术。

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公司用机器自动焊技术逐步取代手工焊作业,多项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应用项目相继开发。以大直径产品的厚壁焊缝作业为例,以前需要4名熟练焊工“三班倒”焊上10天10夜;升级自动焊后,只需一名熟练工和一名学徒工花费3个日夜即可完成。

2020年5月,范丽锋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目前,工作室已完成20余项技术攻关,拥有5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100多万元。

个人奖金变身育才基金

作为从一线成长起来的技术大师,范丽锋对于每一位刚入行的年轻人都有着强烈的惜才之心。

“我想把自己的经验告诉更多年轻人,让他们少走弯路,对未来更有信心。”师傅曾经给予范丽锋的温暖,他也想传递给更多技能青年。

2023年,公司成立培训中心,针对焊工、钳工、铣工等8个技能工种,面向全社会开班授课,范丽锋任培训中心主任。此后,他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公司人才培育和劳动者队伍建设上,并结合自身成长经历,摸索出了一套从学徒到工人再到工匠的焊工培养计划。

近年来,他牵头与国内多家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把生产线上的最新技能、工艺和设备带进课堂,让学生能更早接触到真实的生产场景,避免入厂后遭遇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尴尬期”。

学校直通企业,企业里也办起了学校。在镇海石化建安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园区内,“东鼎工匠学院”几个字格外醒目,这是在范丽锋主导下,企业专门为各类技术人员打造的学习平台,目前已具备网络学院、实训基地和技能鉴定三大功能。

焊工行业有句行话:三年成熟、五年成才。范丽锋表示,得益于新的育才方式,现在的焊接工人都能做到一年成熟、三年成才,由工到匠的成才周期大大缩短。

除了技术上的“传帮带”,范丽锋还把自己从各类大赛、各级奖励中获得的奖金全部捐出,用以激励年轻技能人才成长。从2013年开始,他捐出的奖金已累计超160万元。其中,2021年,他将50万元人才奖励经费全部捐给公司,并设立“范丽锋新秀奖”,用于表彰入职5年内进步较快的员工。截至目前,已有60人从“新秀奖”中获益。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