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城市记忆主题馆序厅沙盘。
山西省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煤炭、钢铁、机械制造等工业遗产资源。近日,山西省首次公布省级工业遗产名单,共有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汾阳市酒厂老厂址、经纬纺织机械喷丝头老厂、宁化府益源庆醋坊和益华炼白葡萄酒厂等5家企业入选,标志着山西在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上迈出新步伐。山西晚报记者走进这些工业遗产,探寻工业遗产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中的角色。
日前,2024年山西省省级工业遗产名单正式公布,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赫然在列。这一刻,仿佛是历史的回响,唤醒了人们沉封已久的记忆。
位于阳泉市城区南庄路的“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由1946年建成的阳泉水泵厂(阳泉裕兴修造厂)旧址改造而成。阳泉水泵厂曾是我国最早专业生产水泵的工厂之一,被载入中国机械工业发展史册。从最初的军需生产到后来的水泵制造,这里见证了山西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如今,它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新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热土。
前世今生:从工业摇篮到文化地标
走进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仿佛置身于时光的隧道:高大的厂房、斑驳的墙壁、锈迹斑斑的机床……这里曾是阳泉水泵厂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日夜奋战,为新中国工业建设贡献着力量。如今,这些厂房被精心改造,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艺术展览、创意工作室、文化活动在这里蓬勃生长。
20世纪90年代,阳泉水泵厂曾是全国水泵行业骨干企业,生产的工业泵产品远销海内外,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如今,老厂区内的建筑群,红砖厂房、旧式设备、铸铁车间等都保存完好,完整呈现了中国工业从机械化到电气化的技术演变轨迹。
随着资源转型与城市化的进程,阳泉水泵厂的改造成为必然。实施“阳泉记忆· 1947”文化园项目,是阳泉市传承城市文脉、留住历史记忆、擦亮“中共创建第一城”红色品牌的重要举措。2020年8月,阳泉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将原水泵厂工业遗址改造升级成为阳泉市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由市建设集团下属阳泉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承担项目的建设运营。从原先的水泵厂到现在的文化园,通过数字化手段与场景复原,将自1947年阳泉建市以来的城市变迁融入其中。例如,铸造车间被改造为城市记忆主题馆,清铲车间成为红色记忆展厅,一台1975年产的立式铣床也被创新改造为展馆吧台,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符号。这种“工业遗产+城市记忆”的双重叙事,填补了山西近现代工业史研究中“生活化视角”的空白,为研究中国老工业城市的社会结构变迁提供了鲜活样本。
展馆主要色调为水泵厂机械设备的铁锈色,利用呈“E”字形的水泵厂铸造车间群,改造为1个主厅、3个副厅,共4个场馆,通过建筑美术、光影技术、3D动画、场景复原等方式,分别从红色记忆、城市记忆、工业记忆、童年记忆和生活记忆等多个切入点,立体展示阳泉的工业发展史、生活变迁轨迹、标志性建筑、老街老巷等,实景重现了阳泉从1947年建市到如今的城市变迁。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文化园的后勤工作人员、曾在阳泉水泵厂工作多年的老职工曹志军说。
阳泉水泵厂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山西工业发展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苦创业,到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这里见证了无数工人的辛勤付出和奋斗精神。如今,这些记忆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文化园最珍贵的财富。
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与工业美学的交响
1947文化园以“城市记忆”为主题,复刻了20世纪80年代的阳泉饭店、东风剧场、兴隆百货大楼等阳泉市标志性建筑,并展出春泉牌洗衣膏、桃河牌墨水等本土生活用品。这种“从车间到街头”的场景转换,让游客在怀旧体验中重构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正如园区负责人所言:“我们通过百姓视角和生活语言,讲述山西情怀与煤城故事。”
文化园内,一座座老厂房被改造成文化创意空间,工业美学与现代艺术在这里完美融合。高大的厂房内,艺术展览、创意市集、文化讲座轮番上演;曾经的铸造车间,如今成为沉浸式体验区,游客可以亲手触摸那些古老的机床,感受工业的独特魅力。
从工业美学的角度来看,水泵厂的建筑和设备具有独特的美感。高大宽敞的厂房,简洁实用的建筑结构,体现了工业时代的实用主义美学。那些陈旧但依然坚固的机器设备,斑驳的外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它们的线条、轮廓以及独特的构造,都蕴含着工业美学的元素,是那个时代工业文明的艺术结晶。这些工业遗产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传承着工业时代的精神内涵,让后人能够感受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铭记工业发展的艰辛与辉煌。
“每次看到游客在这里驻足,我都会想起当年工人在厂房里光着膀子加油干的场景。”曹志军说,“我经常对年轻人说,别小看这些铁疙瘩,它们撑起了阳泉的半个世纪。机器会生锈,但工匠精神永远年轻。这些机床、这些厂房,都是历史的见证。我们希望通过文化园,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传承这份精神。”
经济新生:从工业遗址到文旅热土
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的转型,不仅是对历史的守护,更是对未来的探索。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文化园逐渐成为阳泉市文化旅游的新地标。作为全国首个以城市记忆为主题的沉浸式文旅园区,也成为山西工业遗产活化的典范。
山西省工信厅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十四五”文化遗产规划,通过分级分类保护体系、专项资金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推动遗产从“静态保存”向“动态利用”转型。1万余平方米老厂房重新改造升级,并开通多条免费公交专线串联夜经济消费圈,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保护性开发模式。“工业旅游”在这里蓬勃发展。游客不仅可以参观老厂房、了解工业历史,还可以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体验文化创意的魅力。文化园内,文创产品琳琅满目,从工业主题的纪念品到手工艺品,每一件都承载着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自2022年开园以来,园区累计接待游客达413.2万人次,举办了美食节、音乐节、科幻文化活动周等50余场大型活动,带动周边餐饮、文创店铺入驻率显著提升。其打造的“泉·美术馆”“星空市集”等新业态,不仅成为夜间经济集聚区的核心引擎,更吸引几十所院校开展研学游,实现了“工业遗产教育化”与“文旅产业学术化”的双向赋能。
如今,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热土,吸引了众多文创企业入驻。这里不仅为阳泉城市转型注入了新活力,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二期工程规划的沉浸式演出与灯光秀,将进一步拓展消费场景,年营收也将大有突破。这种“变锈为秀”的实践,为全国老工业城市破解“去产能”困局、探索“非煤产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