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市少先队幸福教育实验校,复旦初级中学结合少先队15分钟幸福圈“争章15事”,打造“城市微更新”特色项目,与学校附近的东镇居民区进行链接,鼓励队员通过进行社区“微改造”,体验为周边环境做贡献、为他人带去别样光景的幸福感。目前,学校深入推进线下“微更新”项目的延续,以及线上展示交互平台的完善开发,将幸福圈活动由点及面,推广至不同社区,形成“太阳能模式”的能量辐射,构建幸福教育新模式。
涵养幸福能量,带动遍地开花的幸福体验
“城市微更新”项目源起于复旦初中在上海市第八次少代会上的一个“十佳提案”,在依托学校附近的社区进行幸福教育的基础上,复旦初中还打造了“社区微更新值日队”“社区设计师成长营”和“主题性课程辅导团”,通过构建幸福能量的“生产-发展-传递”链条化经营模式,让幸福体验在队员和社区之间运转辐射。
每到课后服务时间和周末,来自复旦初中的“社区微更新值日队”便按时出现在恒力公寓特色更新点。在“时光隧道”浇灌修剪植物,在“神秘树桩”做好小动物饲养记录,在“入画·揽星河入怀”更新画展,在“流年回忆展”做讲解员……队员们分批轮流参与恒力公寓微更新改造,在定时定点的体验、维护和“场景”更新中让幸福能源定点运转。
依托恒力公寓微更新经验,队员按社区街道就近就便,组建起若干“社区微更新邻近小队”,带领楼组小队共同活动,将15分钟幸福15事融入微更新设计。为此,队员们轮流当起了“首席设计师”,目前已设计出3个核心幸福景点:“累了么”将爱心劳动“闪送”上门;“相友角”为社区青少年带去“半盲盒式”交友模式;“小红棚”由队员担任志愿主播,在社区种草传播先锋故事。
去年暑假里,队员们还依托市社会实践营平台,设计了“社区微更新值日队”排片表,由点及面,由志愿服务队带动校内更多队员,组织全员分批参与幸福圈维护与实践,形成志愿服务与幸福体验相联动。值日小队成了“社区设计师成长营”,幸福能源也从队员们一点一滴的实践中生发,源源不断地辐射周边社区。
如何将课堂中的学科知识有效运用于社区更新中,解决真实情境问题?校园里,学校打造的“少年改造家”系列拓展课程和“主题性课程辅导团”成为了队员们进行微更新活动的“智囊团”。
课程以六年级为试点,通过短课程单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各个中队中轮流开展。校内各学科辅导员、校外社区辅导员、家长辅导员共同组建“专家型”辅导团,每周轮流分主题为队员授课,课程内容涉及场景规划、环境布局、手工制作、精巧装置、游戏设计等内容,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在社区更新中解决真实情境问题,帮助队员们将天马行空的创意一步步转化为可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幸福行动计划。开课以来,“少年改造家”课程极大地激发了队员们的兴趣和热情。
打造幸福平台,开启实时交互的幸福旅程
线下“微更新”项目的延续让幸福体验遍地开花,而线上专属的数字记录平台则给队员们打造了一个多元展示、自主交互的联动空间。通过开发钉钉圈平台,复旦初中建立了少先队专属云端阵地“小太阳旅社”。
进入“小太阳旅社”钉钉圈,还有专属子圈“小太阳旅人幸福岛”嫁接其上,将幸福圈的打造和幸福15事的推进过程同步建立在线上。运用圈中功能,15分钟少先队社区幸福圈的线下活动被融合设计成“岛屿”中的不同“体验点”。相关社区少工委负责人、辅导员、家长志愿者、队员等共同作为云端“岛屿”管理和组织者,发布每个社区幸福圈简介、活动排片表、任务发布卡、推荐项目、招牌体验等等,使不同的“岛屿”之间能够实时融通、互动和借鉴。
在这一综合化平台,队员们既可以云端即时“晒幸福”,还可以参与幸福活动圈发布的即时活动,并进行深入互动和跨社区、跨街道交流,延续线下幸福。
结合前期调研以及在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启发,队长们借助钉钉圈字的匿名互动功能,在“岛”中打造“心灵树洞”,队员们可以在这里发帖交流学习生活中的感想与困惑,其他队员在帖子下方回复,相互鼓励、相互陪伴。线下的“小红棚”也搬到了线上,鼓励队员们在假期中采访身边的社区志愿者,同时利用钉钉直播功能打造了“蓝天白云放映厅”,队员们有机会体验一把做“up主”的成就感。
设计多元评价点、云端共同“比幸福”同样是“小太阳旅社”钉钉圈的一大亮点。学校在云端圈子“热榜”功能后台设计排行标准,围绕15分钟幸福15事动态发布更新、点赞评论、转发、动态被设精选等,自动生成队员们的“幸福热度”日榜、周榜、月榜和总榜。这些排行数据与红领巾奖章争章、综评相结合,形成了动态性、可视性、激励性载体。
截至目前,“小太阳旅社”线上空间的总浏览量达到134万人次,点赞数达到135万余个。复旦初中表示,幸福教育的“太阳能”模式就是要有前期设计、有过程生产、有延续辐射,让每一位队员都有机会在制度完善、资源充分的大环境中,自享社区幸福,分享个人幸福,共享他人幸福。
资料来源于复旦初中
撰稿:何郁柠
编辑:李冰倩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