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下老家,发现一个很残酷的现实:老人活得卑微,死得隆重
在乡下老家,我发现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活着的老人很孤独,卑微,有些生病了都无人问候、照顾,任其自生自灭。但一旦死了,却要被后人举办隆重的祭奠仪式,甚至不惜举债。
英姑中年的时候就得了肺结核,俗称“肺痨”,咳了多年。她的儿女都在外头打工,无暇过问,老公三喜也认为她这是“老病”,不管不问。那时候我公公婆婆经常从城里带一些药给她吃,有所缓解。
随着年岁的增长,免疫力的下降,英姑的脸色越来越不好看,咳嗽也越来越厉害,白天还好,晚上咳的睡不着,更难受。想要喝口热水,都要自己硬撑着身子下床去倒,想到医院去看看,三个儿女没有一个人支持她。三个儿女都已成家,两个家境不是很好,一个在城里买了房,养儿育女也有压力,所以大家都自顾不暇,没有一个人愿意抽时间陪她去医院。三喜也嫌她咳,影响睡眠,早几年就跟她分房而睡了。在72岁那年的一个寒冷的夜里,孤独又咳的难受的英姑,终于熬不下去了,解下自己的裤腰带,挂到床架上,结束了自己卑微的一生。
英姑去世,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牵家带口全都回来了,替英姑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停丧三天,乐器吹吹打打,爆竹声声震天。出殡的头天晚上办了25桌酒席,出殡那天早上,酒席30桌,好不热闹。
在乡下老家,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老人活着的时候,如果子孙不孝,人们只在背地里议论,但老人一旦死了,如果不热热闹闹大办酒席,反而会有人当面指责,特别是死者的娘家人。
英姑死后,子孙们又各忙各的,留下76岁的三喜独自生活。三喜老伴在世时,好歹还有人做饭吃,白天有人说话。如今老伴不在了,三喜越发孤独,常常一个人跑到英姑的坟前发呆、流泪。不到一年时间,三喜也随英姑走了。
三个儿女又替父亲三喜举办了隆重的葬礼。据说那个家境差的儿子为此还欠债一万多块钱呢。
几天前也就是元宵节的第二天,邻村的一个78岁的老婆婆自己沉塘而死。办了二十桌酒席,上下村的人都去吃酒了。我因为在乡下老家过年,入乡随俗,也跟着去吃了酒。随礼120块钱,吃两顿酒席,每顿每人发一包烟(不分男女),出殡那天每人还发一条毛巾。
酒席照例办得热闹,锣鼓喧天,还请了一个舞蹈班子来唱歌跳舞,比别人家的丧事又热闹几分。
在酒席上,我听死者本村的人说,老婆婆是因为今年从除夕到元宵节,整个春节期间,四个儿女(其中一个儿子两年前去世了),十几个孙辈,没有一个人回来看望她。老伴走了十几年了,她身体又不太好,一个人孤孤单单过完春节,也许是觉得很丢脸,所以投屋后的水塘而死。
我看到吹吹打打、唱唱跳跳的热闹场面,心中很是悲哀。回家后跟老伴聊起这个问题,希望自己活着时能得到关心与温暖,死了不要办葬礼,烧完后的骨灰随便撒到哪里都行。
老伴虽然赞同我的观点,但他马上又说,乡下许多老年人不是你这么想的,他们希望死后热热闹闹的。就算有些老年人也许跟你想法一样,但年轻人能做到吗?你看,我们家也有一儿一女吧,他们今年匆匆忙忙回来陪我们过完年,初三不是也跑了吗?他们开开心心出去旅游去了。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方式,你能怎么办?
是啊,我能怎么办呢?我只能在心里深深地叹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