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记者 易帆 实习生 李英权
花生是传统油料作物,或做干货、或做油料、亦或做酱佐餐……而近年来,将花生收获后不经晾晒而直接食用或煮熟食用的鲜食吃法被更多的人所接受。鲜食不仅最大程度保留了花生的营养,还省去了晾晒加工的麻烦,经济效益更高。
作为鲜食花生,消费者对其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七彩花生”、“虎甜”等一批新兴的优势鲜食品种在海南种植,这些品种有何特色?海南发展鲜食花生产业有何优势?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了解。
点击观看更多视频
牵手“花生博士”
“虎甜”花生落户文昌
近日,在文昌龙楼镇一处沙土地上,绿油油的地瓜苗随风飘扬,不远处刚播种下的花生种子也在阳光下孕育着新的希望。“这批春节后下种的鲜食花生约50亩,将在5月份迎来收获。”基地负责人顾银友说完,拿出一把新鲜的花生粒请记者品尝。颗粒饱满的花生粒在嘴里越嚼越甜,口感非常清爽。
文昌龙楼镇一处沙土地上种植的七彩花生。记者 郑光平 摄
顾银友在文昌从事种植业多年,海南独特的沙土非常适合种植地瓜,但让他头疼的是,地瓜地易发连作障碍,每2-3年就得重新找地种植。
今年开春,中国热科院椰子研究所专家在推进“一所对一县”行动中发现地瓜连作障碍的难点,积极建言献策。随后,在龙楼镇人民政府和中国热科院椰子所专家的积极引导下,顾银友开始尝试种植青岛农业大学副教授、“花生博士” 张晓军选育的鲜食花生品种“虎甜”花生,希望通过“花生-地瓜”轮作的方式改善土壤,解决土地连作障碍。
青岛农业大学副教授、“花生博士”张晓军选育的鲜食花生品种“虎甜”。记者 郑光平 摄
在田里,记者看到一颗颗花生苗上覆着膜,长势喜人。“花生可实现机械化种植、水肥一体化,人工成本极大地节约。”顾银友说,加之沙地的土壤松散,种植出来的花生外观好、商品率高,“这一季花生试种成功后,我们今年还将扩大种植面积。”顾银友充满自信地说。
中国热科院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花生科研工作站站长杨伟波介绍,“虎甜”鲜食花生甜度高、风味足,当前的市场收购价高达10元一斤,亩产值约8000元,市场效益高。“花生属于豆科植物,对土壤改良有很大作用,采用花生与其他瓜菜轮作的方式,在保证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可改良土壤,提高作物种植品质。”杨伟波说。
中国热科院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花生科研工作站站长杨伟波(中)向记者介绍七彩花生的特点。记者 郑光平 摄
“七彩花生”
成海南特色产业之一
说到鲜食花生,不能不提近年花生界的“网红”:“七彩花生” 。1月份以来,海南东方等市县种植的“七彩花生”采收上市,供应全国市场。据了解,每年冬季,海南成国内鲜食花生的主产区,基本不愁市场销路。
花生属于豆科植物,对土壤改良很大作用,采用花生与其他瓜菜轮作的方式,在保证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可改良土壤,提高作物种植品质。记者 郑光平 摄
近年来,俘获越来越多的吃货的“七彩花生”魅力有哪些?
“七彩花生”因果仁得名,其果仁外皮通常呈现出多种颜色,如红色、紫色、黑色等七彩的虎纹,这与普通花生明显不同。而在“七彩花生”基础上进一步选育出来的“虎甜”还具有低油高甜的特点。这些新品种在种植技术上与传统品种并无二致,但经济效益却差别极大。
记者了解到,目前“七彩花生”在海南种植已超5000亩,除了东方、儋州外,还有昌江、陵水等七彩花生核心产区。在海南东方,农户还用上了机器采收花生,使得人工成本大大降低,生产效率更高。
俘获“吃货”
鲜食花生“有一套”
花生在海南栽种历史悠久,海南定安、昌江、儋州和临高等市县都是传统的花生主产区。“传统花生多以农户自留种为主,市场流通性差。”杨伟波介绍,传统花生品种多是80年代左右自广东引入海南种植,这些品种花生粒不大、含油量较高,主要以加工型品种为主。而近年来,在科技力量的带动下,海南东方、儋州、昌江等市县开始种植来自云南的“七彩花生”,未来,文昌也将推广通过“七彩花生”杂交选育的新品种“虎甜”花生。
花生苗上覆着膜,可实现水肥一体化,极大节约人工成本。记者 郑光平 摄
杨伟波介绍,相比山东、河南等花生主产区,海南发展鲜食花生产业优势明显。“海南鲜食花生自1月前后开始上市,采收季至6月份,这几乎独占国内的鲜食花生市场。”杨伟波说,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饮食,粗粮的市场前景广阔,鲜食花生经济效益较高。
杨伟波建议,海南可通过花生与冬季瓜菜轮作的方式适度引导推广鲜食花生优良品种,同时划定鲜食花生优势产区,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种植户顾银友拿出50亩地来试种鲜食花生品种“虎甜”。记者 郑光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