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 春耕,是中国传统农事活动中重要的一环。眼下,春季田间管理和春耕生产陆续展开。抓好春耕备耕,对于确保粮食丰产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江苏各地抢抓农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紧春季农业生产,为全年丰收开好头、起好步。

科技赋能绘就“智慧”春图


南京市溧水区树下穗宁智慧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 在南京田间地头已是一派“抢春之势”。近年来,田地间少了许多弯腰劳作的人,取而代之的是来回穿梭的插秧机和低空盘旋的植保无人机。高科技、智能化农业机械纷纷“上岗”,科技与农业交融的春耕交响曲,正奏响乡村振兴的奋进乐章。


技术人员尤太伟操作无人机精准高效地给小麦施肥 上午九点左右,南京市溧水区树下穗宁智慧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技术人员尤太伟正通过遥控植保无人机给小麦施肥。“生长期久旱不雨,有干冻造成弱苗,分蘖不够好,抢在雨前施肥,促进有效分蘖。 而早播小麦,长势较好,施‘拔节肥’。”

提到春耕,白马镇大树下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世佳真切地感受到科技赋能的力量:“溧水区树下穗宁智慧农业专业合作社,是我们白马镇大树下村党总支领办,村种植大户合办的现代化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共当季2000余亩小麦,每亩收成800多斤。”

规模化种植助力春耕跑出“加速度”


宜兴万石镇后洪村高标准化农田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无锡宜兴万石镇后洪村迎来了水芹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这片被誉为 “水芹村” 的土地上,处处呈现出一片忙碌而充满希望的景象,种植户们正为新一年的水芹丰收有序地开展春耕备耕生产工作,抢抓农时忙“争春”。


宜兴万石镇后洪村村民在播种水芹 “目前我们正在栽种新的一批幼苗,预计 50-60天左右就能上市。我们村水芹采用规模化种植,种植规模近2000亩,全年每亩预计保守产量 3万斤左右,按照当前每斤约3元的市场价估算,仅这一茬初步预计效益就能达到每亩2.4万元左右。规模化种植不仅提高了产量,也让管理更加高效。” 后洪村党支部书记沈洁说道。

经过多年培优农业品种、推广农业技术、培育农技人才、引进新型农业主体,后洪村水芹种植从一年一季提升至一年四季。为了更好发展水芹种植业,2021年底,太湖水芹研究院正式运行。据了解,研究院由万石镇牵头成立,目前已经和江苏省农科院、扬州大学、江南大学等签署了合作协议,既要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下乡”,也能方便农户们把遇到的问题及时“上传”。

田间管理准备工作全面展开


旋耕机来回穿梭进行精细化整地 近日,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一片繁忙,下好春耕备耕“先手棋”。农机库内,农机手姜建强和胡庆华正检修维护农机具,保障在春耕生产中高效利用。田间地头,旋耕机来回穿梭进行精细化整地,确保春耕高峰期农田作业高效有序推进,为全年粮食丰产打下坚实基础。

智能灌溉、大田环境监测、智慧农机、临湖镇智慧农业大数据智慧控制中心……随处充斥着“智慧”的身影。苏州临湖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徐告诉记者,7000多亩水稻田,20位本地新型职业农民管理着,这里还实现了从一粒种子到一粒米的全程质量追溯。


农机手姜建强和胡庆华正检修维护农机具 步入示范园450亩的智慧渔业示范基地,记者看到该基地目前已基本完成池塘消杀、水草种植及清理工作,正进行蟹苗投放等工作。“智慧渔业管理中心和渔业物联网系统‘管理’着这个基地,可实时采集塘口放养、投喂、鱼病、用药、销售等信息,这大大提升管理人员对生产过程的预测预警能力,也让增氧、换水、投饲等养殖农事操作实现了精准化。”徐飞说。

谈及向中农大、南农大“借智”,徐飞对示范园的种植技术信心满满:“我们凭借苏州市农科院、苏州种子站均入驻临湖的地理优势,加强院企合作、校企合作,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研支撑,联合社一方面与这些科研院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发展协议,另一方面又依托这些科研院校的专家资源、技术水平,为种植技术‘保驾护航’。”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郑亚群 雷霆 受访者供图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