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农民在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一育苗大棚内工作。图/新华社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意见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去年12月召开的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提法进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足见中央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视。当下,我国农业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等问题,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实现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跨越的关键。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的加持,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是科技创新。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持续在农业领域的拓展,传统农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新农村、新农人、新农业纷纷涌现,昔日田园如今成了新技术、新业态、新工具大展身手的舞台,再一次呈现出“大有可为”的勃勃生机。
来自央视春耕一线的报道显示,一个1800亩的无人农场遍布着38个传感器,用平板电脑连接着后台。气象传感器、土壤墒情传感器,每隔一个小时回传一次数据,卫星遥感每隔5天更新一次数据。这些数据的终点,就是农场的AI模型。数据经过整合、分析、决策,最终自动生成一个个精准的田管处方。
这一“农业AI大脑”,连接起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工具和新型劳动对象,聚集起先进生产要素,实现了智能机器人与高素质劳动力的互补,而无人机耕作、智能监测、自主农业机械、智能设施农业与设备管理等,也成为重要的生产方式,从而不断拓展农业的深度和广度,重构农业发展的新动能。
以种业为例,作为农业“芯片”,种子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以及农产品全球竞争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品种对单产贡献率达45%,畜禽、水产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超过75%和85%……这背后,是颠覆性技术的推动,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也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无论生物育种技术,还是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都会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加速农业边界突破与产业链条延伸,并不断衍生出新的发展模式。
正如农业专家所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应把着力点放在解决农业生产面临的突出难题上。当下,仍需加强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深化产学研融合,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攻克作物育种、畜禽种源、高端农机制造等瓶颈,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同时,必须完善相应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特别是让科技成果向广大农村延伸覆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当然,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根本在于逐步建立绿色低碳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就要求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对农业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加快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农业产业链的融合,从而实现农业的集约化、减量化、可持续发展。
时节渐次入春,田间地头又开始忙碌了起来。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的农人,“装备”更先进了,各种操作也让人大开眼界,甚至还有机器人助阵。土地还是那块土地,而劳动者、劳动方式、劳动效果等早已大不同。
而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蕴藏在这些一点点可见、可触摸的变化中,也蕴藏在未知的可能中,更将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