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2020年,我国宣布脱贫攻坚正式收官,14亿人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并在之后设置了5年过渡期。2025年是过渡期最后一年,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熊春文表示,中央一号文件将“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放在产业富民、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乡村全面振兴主要内容之前大有深意,同时文件也提出了一系列防返贫致贫的新举措。


熊春文。受访者供图

脱贫不是终点,是新起点

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熊春文表示,“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是‌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

“近期看,这一过渡是否顺利,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能否顺利实施,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长远来看,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走实走深,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最终实现。尤其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具有明确的时间性和紧迫性‌。”熊春文说。

帮扶不会停止,仍会提升

过渡期最后一年,如何更好防返贫致贫?事实上,原有的帮扶措施并没有停止,而是一直在不断提升和完善。熊春文介绍,今年的一号文件,依然强调全面监测和帮扶,并且创新了防返贫致贫的方法。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及时将存在风险的农户纳入帮扶范围。”熊春文说,“从具体的操作看,主要是通过加快建设覆盖农村人口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大数据信息系统,整合民政、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政府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同时依靠农户自主申报、部门筛查预警和基层干部日常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监测识别,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通过数字赋能,做到智慧帮扶、应帮尽帮,及时消除农村低收入人口的返贫致贫风险。”

在帮扶方面,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开展科技、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针对防返贫致贫的关键领域,开展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从根源上提升防返贫致贫效能。熊春文介绍,“未来的组团式帮扶,是全方位的,尤其是针对乡村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通过科技赋能产业,产业带来就业;医疗帮扶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教育帮扶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让农民看到希望。”

家门口的就业,富民增收

就业是降低返贫致贫风险的关键,熊春文介绍,“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人数3305万人,已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2024年前三季度,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4元,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6.5%。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增强帮扶车间就业吸纳能力,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收入。防返贫致贫关键在稳就业,尤其是家门口的就业。2025年,通过增强帮扶车间就业吸纳能力,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确保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一步提升。”

如何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业?在脱贫攻坚及随后的过渡期,我国各个乡村建立了大量乡村产业,熊春文介绍,2024年,我国832个脱贫县均培育形成了2-3个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1.7万亿元,近四分之三的脱贫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在未来,产业提质增效是稳定就业的基础和前提,熊春文介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按照巩固、升级、盘活、调整原则,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2025年。中央将指导各地按照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的要求,因地制宜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帮扶产业成为持续带动增收的富民产业。”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