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房地产市场是“闭眼买、躺着赚”的象征,但2025年的楼市已经褪去了“普涨神话”的光环。如果说过去的房价上涨像是一场不分地域的狂欢,如今的楼市则更像是一场“冰与火之歌”。那么,未来国家政策的趋势又将如何呢?
加快保障住房建设
2025年初,有关部门召开了一场关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的主题发布会,在会上财政部负责人传递了对楼市的利好消息。
首先,“收购存量”成为了关键词。财政部明确表示,专项债可用于回购闲置土地和商品房,地方政府变身“超级买家”,不仅缓解了房企的资金链压力,还为保障房建设提供了新的资源。例如,杭州通过收购某房企滞销项目并改造为人才公寓,实现了库存去化与人才引进的双赢局面。
此外,国家提出将进一步加大对城中村和危房的改造力度,解决这些房子在时代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帮助外出打工或选择闯荡的人实现安居梦。
会议中还提到,将降低“卖小买大”“卖旧买新”的交易成本,减少购房者的负担。
这一系列政策表明,“盖楼就能赚钱”的时代已经结束。2025年,房地产市场的关键词不再是“开发”,而是“运营”。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5亿平方米,足够2000万人居住,而人均住房面积已超过40平方米。市场不缺房子,缺的是“好房子”和“好服务”。这一转变倒逼行业模式革新,政策层面,“取消预售制”“废除公摊面积”等制度在多地试点,旨在打破过往粗放开发的桎梏。
房地产税成为趋势
为何说未来房地产税会成为一个趋势?因为房地产税是楼市控价的有力手段之一。早在2024年11月中旬,有关部门发布通告,旨在促进房地产事业健康平稳发展。
以前,有人一口气买多套房,其实是因为很多人认为房价只涨不跌。而当政府开征房产税时,就像给市场装了一个“温度计”,房子越多缴税越多,囤房炒房的人就得重新考虑了。就像超市里的大白菜,如果规定每人每天只能买三颗,黄牛党自然就少了。当市场上不再有大批人抢着囤房,房价自然会回归正常水平。它的出现能够极大程度上减少投机行为,让房价真正回归到应有的状态。
现在很多人把房子当作理财产品,觉得买房稳赚不赔。但如果每年都要为闲置房交税,情况就不一样了。打个比方,你花100万买辆车,每年还得交保险、保养费。未来房产税就像是房子的“保养费”,持有成本上升后,投资客可能会觉得不如把钱投到其他地方更划算。这样既保护了刚需购房者,又能让市场少些虚火,让无数挤破脑袋想买房的人冷静下来,防止市场过热。
并且,现在年轻人结婚非得买房,家长砸锅卖铁也要凑首付,这种焦虑该改改了。有了房产税以后,大家买房会更加理性,够住就行,不再盲目追求多套房产。就像手机够用就好,没必要年年换新款。
长远来看,年轻人不用再为买房透支未来,租房也会成为体面的选择,极大程度上减少恐慌性和透支性购买房屋的需求。以前地方政府主要靠卖地赚钱,这就像家里靠变卖家当过日子。房产税实施后,政府有了稳定的税收来源,就能更用心搞建设,就像有了固定工资收入才能安心规划孩子的教育、老人的养老。
地方政府有钱了,才能更好地修学校、建医院、搞绿化,这些都是老百姓看得见的实惠。
或将出现拆迁趋势
这样的举措藏着两层深意。首先是直接给楼市“解渴”。现在很多开发商手里压着大量现房卖不出去,资金链绷得紧紧的。以杭州为例,三墩北有个城中村拆迁后,六百多户居民领了补偿款,转头就在周边楼盘买走了四百多套新房。开发商不仅快速回笼了资金,连带着周边二手房市场也活跃起来。这种“现钱换现房”的模式,既避免了烂尾楼风险,又稳住了房价,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拆迁带来的连锁反应也非常明显。拆迁户拿到补偿款后,不是光买个毛坯房就完事了。装修队最先受益,紧接着家具城、家电卖场也跟着火爆起来,当地商场的销售额甚至翻番。甚至连平时不起眼的搬家公司和保洁阿姨都忙得不可开交,整个经济链条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各个环节都动起来了。
结尾
2025年的房地产政策或许更像一场“精准外科手术”。国家不再简单“输血”,而是通过机制创新“造血”。这种“既给糖又亮剑”的策略,也许能够给房地产行业带来极大的改变。
文章信源:央广网2025年1月23日---2025年楼市政策还有哪些利好?自然资源部网站2024年11月14日---回购存量优化供需关系 注入活力促进止跌回稳——解读《关于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