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梯田保护、森林粮库、民宿经济、以旧换新、整治低俗表演、加强宗祠管理、对村巡察,这些词汇首次走进一号文件。今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记者梳理发现,本年度的中央一号文件,“入选”的词汇与概念的“新面孔”不算多,且多出自此前几年政策的延伸与升级。但结合今年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命题,以及“十五五”规划正在紧锣密鼓编制、乡村治理不断向纵深推进的时代背景,这些“新面孔”,无疑正承担着重大的时代使命。

正风反腐利剑,对村巡察全覆盖

去年年末,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推出2024年度十大反腐热词,“对村巡察”位列其中。随着2025年一号文件的全文发布,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对村巡察”这一年度反腐热词,也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之中,要求“扎实开展对村巡察”。

“对村巡察”工作在去年其实已全面开展。2024年1月,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就推进对村巡察作出明确部署。2024年2月,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首次把村(社区)党组织纳入县级党委巡察范围,明确规定在一届任期内,要对村(社区)党组织实现巡察全覆盖。11月20日,对村巡察工作推进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要求推动对村巡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对村巡察要怎么“察”,一些省份总结了自己的经验。比如江苏就是要求紧盯权责“一肩挑”的村支书、保管“钱袋子”的村会计、操持“村项目”的经办人,并创建了“田野巡察”品牌。对村巡察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一种创新实践,已成为整治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利剑”。

加强传统梯田保护,传承优秀农耕文化

梯田是人类农业史上的奇观。作为我国丘陵山区和干旱地区的基本农田类型之一,梯田占我国耕地的面积超过四分之一,其中多处古老梯田被纳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比如位于云南云阳的红河哈尼梯田被誉为“大地雕塑”,开垦历史已有1300多年,是中国首个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活态世界文化遗产。

今年一号文件在提及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方面,特别在最后指出,要加强传统梯田的保护。这也是“梯田”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传统梯田不只是“诗意的风景”,也是人类与自然共生智慧的教科书。此前,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指出,加强梯田保护、建设与开发利用,对发挥丘陵山区独特的资源优势,保障区域口粮供给、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以及保护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两亿吨森林食品,“森林粮库”来了

2025年以前,中央一号文件对于森林食品的关注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2017年,文件要求大力发展包括森林食品在内的绿色产业;一次是在2024年,文件提出要“开发森林食品”。到今年,文件进一步要求发展森林食品,丰富“森林粮库”,这也是“森林粮库”一词首次亮相中央一号文件。

森林食品主要是指森林或林地生产的食物,分为经济林、林下经济产品、可以作为牲畜饲料的间接性食品三大类。事实上,森林食品已经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我国第三大农产品。到2024年,我国森林食品年产量超2亿吨。

而今年首次亮相中央一号文件的“森林粮库”并非新设概念。近年来,全国多地也开始建设打造“森林粮库”。如四川因地制宜发展林下食物,将“森林粮库”高质量建设纳入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建设中;福建印发了《关于践行大食物观 挖掘培育“森林粮库”的实施方案》。作为新兴的生态农业概念,森林粮库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提供食物、药材、油料等资源,同时维护生态功能,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措辞十年迭代,从“特色民宿”到“民宿经济”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方面,文件要求,引导农民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尽管“民宿”一词,已是一号文件的常客,但以“民宿经济”亮相,今年这是头一次。

一号文件对于乡村民宿的关注,最早可追溯到2016年。当时的文件指出,要依据各地具体条件,有规划地开发包括特色民宿在内的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此后八年间,一号文件中有六次提及乡村民宿,可见其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方面所处的重要位置。民宿作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之一,更有助于发挥农业的综合效益,从发展特色民宿,到发展民宿经济,一号文件措辞表述的变化,意味着乡村民宿发展的升级迭代,将涉及更广泛的多产业联动。

时隔十二年重提,“以旧换新”今非昔比

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动农村消费品以旧换新,完善废旧家电等回收网络。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这是自2013年后,“以旧换新”时隔十二年再次被写入一号文件。

然而,与十二年前不同,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到的是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推进农机“以旧换新试点”,更侧重于生产资料。而今年的一号文件所提及的“以旧换新”,则明确圈定在“消费品”上。这也是我国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消费品以旧换新”。

为何选择在今年提及?又有何背景?这就要提到另一个曾首次在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亮相的关键词——家电下乡。当年,文件要求在全国范围实施“家电下乡”,当时对农民购买家电,国家按比例给予直接补贴。以安全使用年限计算,农村家电今年已经进入新一轮更新周期。加上去年3月国家“两新”政策出台,可以说,农村家电换新周期已进入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共振的重大窗口期。

加强宗祠管理,细化基层治理

在我国农村地区,宗祠是供奉和祭祀先祖的地点,也是宗族成员举行重要活动的中心,尤其在南方省份最为密集。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宗祠”一词首次出现,文件要求加强宗祠规范管理。

近两年间,因宗祠问题的公共事件造成不少关注,其中不乏违规占地、违法扩建的案例。也有部分地区的超豪华宗祠引发了讨论甚至质疑。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如何应对文化传统与城乡规划、土地管理的碰撞,宗祠规范管理仍有许多值得探索的空间。

首次点名低俗表演,扶植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除了“乱建宗祠”,首次被中央一号文件“点名”的还有乡村“低俗表演”。文件指出,要规范农村演出市场,深入整治低俗表演活动。

文化为乡村铸魂。部分地区乡村文化供给匮乏,为低俗演出提供了土壤。整治农村低俗演出是“堵”,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供给是“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戏曲进乡村”的提法也是首次亮相,文件同时要求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创新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加强乡土文化能人扶持,引导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而在前几年的一号文件中,“村BA”、“村超”、村晚也都被重点提及,文明乡风建设的文化抓手逐年增加。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