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新升级的陶艺空间,开启沉浸式创作;走进高校实验室,了解前沿科技,感受科学魅力……新学期的首个双休日,校外教育大课堂迎来开学日,让学生们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过程中,收获别样精彩。

【沉浸式创作以“陶”育人】

走进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虹漕分中心,这学期,陶艺空间全新升级。陶艺创意工坊里,智控拉坯机上陶土旋转,古老的技艺与现代思维激情共舞;釉色流转,承载着创作灵感的无限可能。

全新的陶艺工坊,由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与景德镇青少年陶瓷艺术专业院校团队合作共建,在校外教育大课堂打造了一个“陶艺博物馆”,吸引学生去探索、创造。

陶器、瓷器有哪些区别?釉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在陶瓷历史展示区,陶艺启蒙班学员的第一课,就是了解陶瓷历史文化,普及陶瓷知识;在陶瓷试片陈列区,同学们被一面色彩斑斓、装饰着绚丽陶瓷试片的展示墙所吸引,每一块试片都像是陶艺世界的“文化宝藏”,瞬间将大家带入五光十色的釉彩世界。


学生被陶瓷试片展示墙吸引。

一个个小瓷碗的诞生,要经过多少工序……中心开发的“小瓷碗的胜利之路”棋类游戏,带着孩子们来一场制瓷大闯关,在“玩”中领略陶艺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学期陶艺中级班第一课,围绕如何通过陶瓷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牙刷底座展开。借助AI设计图案,用3D打印创意……在陶艺融创实践区,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创作,将奇思妙想注入作品。一双双灵巧的手,旋转出一个个充满童趣的创意作品。

“今年是蛇年,牙刷底座的设计要有蛇元素……”求知小学学生蔡知瑾的作品惟妙惟肖。后续,同学们还可为作品上色,送入电窑炉烧制,古老的陶艺在孩子们的手中绽放光彩。“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沉浸式创作,掌握陶艺技能,提升动手能力,感受艺术与科技碰撞的火花。”陶艺老师张璐说,陶艺课程还将依托“行走的五育课堂”、陶艺研学等特色活动,不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智控拉坯机上,学生学习制作。

新学期的体验课,还有方寸古韵等体验活动。什么是陶印?印床的使用和基本篆刻的刀法又是怎样的?……在《玩“篆”肖形蛇印》活动中,小伙伴们用所学知识,在陶印上刻制出一枚枚创意肖形蛇印。

【大学实验室里感受严谨治学】

周六,徐汇区光启青少年创新教育基地的学员们带着对科学的热爱与好奇,走进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启科学探索之旅。

在上学期了解了学科领域知识、开展通识教育和科学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这学期,学员们将迎来全新挑战——课题研究。在大学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学员们将进入各课题组,从确立研究方向到立项开题,从实验研究到数据分析,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学生走进高校,开启科学探索之旅。

“先进的高精尖仪器设备与科研团队严谨的治学态度,令我震撼。导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使我对高分子材料等研究方向有了具象认知。”这趟高校之旅,让上海市第四中学学生蔡泽辰深有感触:科研既需要精益求精的细致,更离不开团队协作的创新思维。“展望新学期,希望能在新能源材料或绿色合成技术领域开展探索性研究,以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蔡泽辰说。

上海市第二中学学生贾奕玮在华东理工大学校园里尝试了水凝胶、太阳能电板等制作,了解了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新能源发展。“高校科学之旅,让我对化学与生活的关联有了更深见解。新学期,我将参与新的化学课题研究,希望在这个平台上收获知识、提升能力。”

实时更新的数据、可视化的图表、滚动的动态信息……新学期,崭新的数据信息屏亮相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厅,全面展示“五育融合 赋能未来”的校外教育全景。本学期,田林、高安、虹漕、凌云、滨江5个中心教学点,将每周共计推出54门“五育课程”、214个培训班、60个社团、29个“缤纷汇五育”项目,期待同学们在精彩纷呈的线下、线上活动中收获成长。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钱文华表示,中心将进一步用活“社会大课堂”,做优“大科学教育”,集聚优质资源,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据悉,继“五育空中大课堂”“五育未来说”之后,中心与徐汇青少年“五育融合”协同育人联盟单位共同编写出版的《五育口袋书(第一卷)》即将面世,“五育微学堂”也将亮相,为同学们提供触手可及的丰富体验。

原标题:在陶艺空间沉浸式创作,大学实验室里上科学课,新学期校外大课堂收获别样精彩

栏目主编:徐瑞哲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受访对象

题图说明:徐汇区光启青少年创新教育基地学员走进高校上科学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许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