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寒假作业不再是试卷和习题册的堆砌,而是“穿越古今”的创意舞台和“微观生命”的探索实验,学习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这个寒假,成都武侯外国语学校推出“神仙作业”——从历史人物的沉浸式模仿到植物生长的科学观察,从为家乡代言到打卡各类职业,学生们一边“花式整活”,一边悄然解锁知识的N种打开方式。

历史舞台上的“戏精附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学生曾浩伟头戴“纶巾”手拿“白羽扇”,在家演绎智慧的诸葛亮;另一名学生曾思凯竟用妈妈的发夹自己DIY道具,昂扬挺胸化身武松……这场寒假“历史模仿秀”点燃了学生们的热情。


模仿诸葛亮


模仿武松

从朱元璋、刘备到李白、李清照,学生们自由选择中国著名的历史人物,通过研读传记、设计服装、揣摩台词,甚至模仿人物标志性动作,将书本上的名字还原为鲜活的“人”。


模仿朱元璋


模仿李白


模仿李清照

阳台上的“生命实验室”

如果说历史作业是“文科生的狂欢”,生物作业则让理科爱好者大显身手。每位学生领到一包神秘花种(或自选植物),化身“小小花匠”,用照片、手账、数据表记录植物从破土到绽放的全过程。


郁金香


金盏菊


铃兰花

有人用延时摄影拍下种子萌发的“慢镜头”,有人手绘漫画图解光合作用,还有“科研党”对比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速度,验证课本中的知识点。老师鼓励他们将实践与理论结合:“种花不是任务,而是引导你们像科学家一样观察、提问、验证。”

走进社会的“小小实习生”

除了历史和生物作业,学校还鼓励学生走进国家机关单位,体验不同职业的日常以及各自的运作机制。


打卡四川省气象局

有的学生走进四川省气象局,了解天气预测原理;有的学生来到法院,学习法律的公正与严谨;还有的学生走进公安局学习安全与责任。


打卡法院


打卡公安局

教育新思路:玩中学,学中悟

这场别出心裁的寒假实践,颠覆了传统作业的刻板印象。历史不再停留于年代记忆,而是通过“沉浸式体验”激发共情;生物告别枯燥概念,用一株植物的生长串联起细胞分裂、生态系统等知识脉络;职业体验则让学生提前感知社会,培养责任感和职业规划意识。

正如教育专家所言:“当知识从书本跳进生活,学习就成了一场主动探索的冒险。”

教育或许本该如此:用趣味点燃好奇心,让思考自然发生。当作业变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成长之旅,谁还会说“学习不快乐”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