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精灵宝可梦GO》(Pokémon Go),想必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史上最成功的AR游戏,它在最鼎盛时期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可随着元宇宙这个概念的退潮以及苹果Vision Pro的高开低走,AR游戏似乎失去了想象力,以至于《精灵宝可梦GO》的开发商都准备“提桶跑路”了。
日前来自彭博社的报道显示,《精灵宝可梦GO》的开发商Niantic正在与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进行洽谈,计划以35亿美元完全出售其游戏业务。这个消息一出,着实让不少玩家感到差异,毕竟《精灵宝可梦GO》即便已经发售多年,但这款游戏依然在海外市场有着不俗的吸金能力。
根据移动应用市场研究机构Appmagic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6年发布以来,《精灵宝可梦Go》在App Store和Google Play Store的累计收入已经突破了80亿美元,仅在2024年就赚了3.8亿美元。在有着全球第一IP的加持以及持续迭代的情况下,《精灵宝可梦Go》也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典型的高DAU、低ARPU值产品,且拥有移动端罕有的AR属性,《精灵宝可梦Go》的长线运营潜力显然还未到顶。既然如此,Niantic为何突然要出售自己的游戏业务呢?几乎就只有一种解释了,那就是他们认为AR手游缺乏前景,及时抽身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在《Ingress》和《精灵宝可梦GO》之后,Niantic其实并没有停止探索AR游戏的脚步。该公司在2019年联手华纳推出了AR手游《哈利波特:巫师联盟》,以及《Monster Hunter Now》、《Pikmin Bloom》等多款游戏,但都未能取得类似《精灵宝可梦GO》这样的成绩。
有了后续一连串的失败,或许已经让Niantic认为《精灵宝可梦Go》的成功不是手机AR概念的成功,而要归功于宝可梦这个IP。事实上,如今手机上的AR已然被业界视为是一个错误的选项,要不然苹果的ARKit、谷歌的ARCore也不会逐步偃旗息鼓了。
在2017年被推出时,ARkit和ARCore的核心卖点正是不需要在手机上新增任何摄像头和传感器,仅凭借后置摄像头、陀螺仪就实现AR。事实上,手机上实现AR功能主要用的是视觉惯性测程法,也就是通过相关传感器来追踪用户周围的环境,感知设备与注视场景的相对方向和位置,然后将三维图像覆盖到现实世界中。
彼时谷歌和苹果重视AR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实现AR的门槛足够低。在整个XR(扩展现实)品类里,由于不需要渲染一整个虚拟世界,所以实现AR所需的算力要远低于VR,可是门槛低同时也就代表着上限低。
其实智能手机作为体验AR的介质本身就不太合格,由于视场角相对于真实世界微不足道的缘故,通过后置摄像头实现的AR,在手机屏幕上体验视觉沉浸感可以说是相当糟糕,呈现出的画面就相当于是把3D画面强行粘合在真实世界。
由于手机的屏幕太小,以至于根本无法将AR的增强现实特性体现出来。再加上通过手机来玩AR着实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毕竟躺在床上举着手机刷抖音尚且都会手酸,需要举着手机到处移动的AR游戏更是很容易就会感到累。
如果有玩过《精灵宝可梦Go》就会知道,它本身的游戏性其实平平无奇,AR效果也并不惊艳,这款游戏的成功靠的是“对宝可梦进行探索捕捉、战斗以及交换”这一行为,从屏幕搬到了现实中。而AR+LBS则是技术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宝可梦体验的最佳方式。
将虚拟与现实结合既体现了AR的特质,又有一定的游戏性,这对于游戏厂商来说其实极具挑战性,所以《精灵宝可梦Go》的成功仅仅只是偶然。如若不然,如今的AR硬件厂商也不会选择“AR+游戏”、而非“AR游戏”这样的解决方案,也就是将AR硬件作为一个视觉沉浸感更好的巨屏,来用串流的方式让用户玩传统游戏。
就连《精灵宝可梦Go》的开发商都选择退出,也就意味着AR手游终究只是昙花一现。事实上,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MR(混合现实)才是当下业界的新方向,手机AR则仅仅只是一条弯路。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