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报刊上有关评剧

的几则报道

资料/张铁瀛

整理/赵以松

绘画/赵以松

评剧一词,最早的见诸报端的则是《大亚画报》(第291期),时间在1931年4月5日。


《菊讯》


曾一时被誉为东北评剧大王之李金顺氏,最近者有物化之说,未知确否。一般醉心郑卫之音者,咸致悼惜云。

评剧一词第一次出现,冠在了李金顺之前:东北评剧大王李金顺逝世。但是在民间,一直到1940年代,评剧依然被称作“蹦蹦戏”。郑卫之音,原指靡靡之音,在此指评剧委婉的音乐。

民国《新天津报》1940年7月27日第8版,作者:老不。


标题《由时代艺人谈到月明珠》


近日评剧一天,盛气一天,白玉双、刘翠霞等等,盖称女皇后的实不可数计,唯喜采莲、小玉凤亦。大红大紫的坤伶,统称评戏泰斗,冠以时代艺人,可见出评戏盛于一时,由矮子里挑出将军来,称之谓时代艺人,是乃艺术重于现时,戏艺中的杰才。今之评戏,就是20年前的蹦蹦,蹦蹦戏的发起,出了一个月明珠男伶,唱的活泼浪漫,做工细腻,以后坤伶人才,层出不穷,只可以压倒秦簧,而独树一帜,造就不少人才。亦月明珠一人之功也。

《东亚晨报》1939年9月24日第5版

《左道旁门戏剧谈》作者:宗麟生

月明珠是评戏的创始者,也可以说是蹦蹦戏的革新家,评戏之有今日之发达,实在是月明珠改革之功。他看到蹦蹦之腐败,以及表演上种种劣点,很努力加以整顿,组织了一个戏班优秀的、搜罗了不少角色。如金开方、余玉波等人、都是富于表演的天才的演员,是他很好的助手,又请了名人,编了不少剧本。大都取材于宣讲拾遗,及今古奇观,演剧的方式,采取大戏的路子,念白、台步、场面、皆有准确的规则,不是以前演员在台上信口雌黄,随随便便,无理取闹,所以蹦蹦戏已逐渐走向明朗之路,造成一种略具规模的戏剧。


至于月明珠本人之艺术,由卓越不凡,唱则独创一派腔调,天然云遮月的嗓音,不似开花炮之常年音哑。做工更是出神入化,细腻自然,生成两只俏丽的眼睛,做起戏来,分外传神。象非甚美上装后则神采焕发,娇姿动人,其演杜十娘一剧,在李甲回船则百般安慰,殷勤接待,见其不悦,又可再三追问,满面疑惑。及得悉真情,立即悠然变容,泪珠滚下,浑身抖颤,手中之衣不觉而落地。迨死志已决,牙根咬定,立即收泪,反颜一笑,亦媚亦悲,其面部表情之逼真与美化,真令人拍案叫绝,无怪其声誉鹊起,受观众之热烈欢迎也。

1944年9月25日,张爱玲(1920-1995)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传奇》由上海《杂志社》再度出版(初版为1944年8月15日)。张爱玲于1944年9月14日写了一篇《传奇:再版的话》的序文。在文中,她谈及“最近”看蹦蹦戏的往事:

“在上海已经过了时的蹦蹦戏,我一直想去看一次,只是找不到适当的人一同去。对这种破烂、低级趣味的东西如此感到兴趣,都不好意思向人开口。直到最近才发现一位太太,她家里谁都不肯冒暑陪她去看朱宝霞,于是我们一块儿去了……”。

可见,张爱玲一方面说蹦蹦戏是破烂、低级趣味的东西,一方面又说自己对此如此感兴趣,充分说明了,当时评剧很“俗”,但“俗”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但通常它指的是通俗、平凡或者大众化的东西。俗来自民间,民间即接地气,因此俗也代表着艺术的生命力。

(图文转自公众号“近儒山人的绘画世界”,资料:张铁瀛,整理/绘画:赵以松)

关注更多

冀图邮书

抖音官方账号

官方微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