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南部沿海,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瞩目的焦点。从昔日的盐碱荒滩到如今的现代化滨海新城,曹妃甸的发展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和艰辛努力。


曹妃甸的名字背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传,在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东征途中,其宠妃曹妃不幸病逝于唐山海域。为了纪念这位深爱的妃子,太宗皇帝下令在岛上建造了“曹妃殿”,从此,这片土地便得名“曹妃甸”。这一传说不仅赋予了曹妃甸浪漫的名字,也为其增添了浓厚的历史色彩。

曹妃甸的开发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为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河北省决定开垦冀东滨海的盐碱地,建设大型国营谷物农场。1956年,柏各庄农场工程启动,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至1958年已初步建成规模。此后,农场经历了多次改制和扩建,逐渐发展成为以农林牧副渔及工商业全面发展的综合体。


曹妃甸的真正崛起始于其港口的建设。早在1985年,交通部与河北省政府就联手对沿海港址进行普查,并发现曹妃甸是河北天津沿岸水位最深的港址。经过多年的论证和规划,1992年,河北省和唐山市组织多家科研单位对曹妃甸开发进行课题研究,为港口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3月,随着19.5公里长的通岛路的兴建,曹妃甸港区的大规模开发建设正式拉开序幕。2004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涵盖曹妃甸港区在内的《渤海湾地区港口建设规划》,标志着曹妃甸的建设上升至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之列。2005年,作为曹妃甸的标志性项目,首钢京唐公司正式挂牌运营,这标志着曹妃甸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随着港口建设的不断推进,曹妃甸工业区也应运而生。2005年10月,曹妃甸工业区成立,承担起管理、监督、协调、服务职能。2006年12月,曹妃甸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河北省首个综合保税区,为曹妃甸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唐海县被撤销,设立了唐山市曹妃甸区,标志着曹妃甸的开发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同时,曹妃甸新区也于2008年10月经河北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规划面积1943.72平方公里,陆域海岸线约80公里。这一重大行政调整,为曹妃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在行政区划调整和新区设立的背景下,曹妃甸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推进。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设施相互衔接,形成了便捷的交通体系。同时,曹妃甸还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形成了以临港工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曹妃甸的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近年来,曹妃甸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与产业转移,致力于打造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的示范区。2014年,河北省与北京市签署了《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标志着曹妃甸正式成为由京冀两地政府共同打造的协同发展示范区。此外,曹妃甸还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不断拓展国际市场。


首钢京唐钢铁是我国第一个实施城市钢铁企业搬迁,完全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设计建设,临海靠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千万吨级大型钢铁企业。其一期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并且还在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张,投资2亿建设年处理钢水250万吨的3#RH真空精炼装置项目。除了首钢京唐,曹妃甸还有唐银钢铁、唐钢大成不锈钢等钢铁项目。这些项目共同构成了曹妃甸钢铁产业集群,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曹妃甸开始注重城市规划与建设。曹妃甸新城作为未来的政治、文化、科技、金融、商贸中心,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将形成120万人口的聚集。曹妃甸新城的建设将按照“世界一流、中国气派、唐山特色”的要求,努力打造成未来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和幸福之城。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曹妃甸也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曹妃甸拥有广阔的湿地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为了保护好这片宝贵的生态资源,曹妃甸积极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力度,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曹妃甸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曹妃甸将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 / END / ————

往期速递

声明: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素材于网络,如有错误,不吝斧正。欢迎关注我们并星标✪!喜欢,请点个在看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