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2024年度生态环境“成绩单”近日公布,PM2.5平均浓度等指标再次刷新纪录,国家下达的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全面超额完成。

越来越多的蓝天碧水,不仅反映了山东的治污成效,更体现了结构调整带来的深层次变革。近年来,山东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积厚成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更多“含绿量”和“含金量”。

传统产业在山东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其“高碳”特征也尤为突出。为实现全面降碳,山东从传统产业入手,牢牢抓住低碳化改造这个“牛鼻子”。

传统产业如何降碳?源头减量是重要手段。近年来,山东推动石化、钢铁等重点产业向沿海布局、集聚发展,为产业升级腾挪出更多空间。2024年,山东压减焦化产能450万吨、炼油产能200万吨,粗钢产能沿海占比突破53%,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先进产能占比超过40%……不断优化的产能结构、更加合理的产业布局,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也为绿色低碳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产过程中的减碳同样大有可为。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企业的生产流程、技术水平和能源消耗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盲目的降碳措施难以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必须做到“对症下药”。针对企业的不同情况,山东开展了“一企一策”的节能诊断,深入实施重点行业、企业节能降碳改造,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大幅减少了传统行业的碳排放量。同时,针对因设备老旧造成的高耗能、高排放、低生产率等问题,山东抢抓国家设备更新政策机遇,支持175个企业设备更新改造项目,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营和降碳成本,提升了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新兴产业是催化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引擎。以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绿色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同时,也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赋能是驱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密钥”。山东每年拿出上百亿元科技资金,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如今,山东的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5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3%,新兴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在数字赋能方面,山东开展无人驾驶省级试点,提速推进200个省级数字产业重点项目,数字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49%,撑起山东经济的“半壁江山”。通过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新兴产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催生了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助力山东向“新”而行、向“绿”而生。


集聚发展为新兴产业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通过资源整合、产业链协同和创新生态的构建,新兴产业在集聚区内实现了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山东新认定了低空经济、机器人、生物制造等10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并规划建设济南、青岛、烟台未来产业先导区,聚焦“元宇宙+”、生命科学、深海深地深空等重点领域,重点打造15个省级未来产业集群。未来,随着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新兴产业必将以更完善的产业链、更优的创新生态,在山东经济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中展现出更大作为。

(大众新闻记者 张文婷 策划 齐淮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