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2月20日上午在济南举行,备受行业和社会“考古迷”关注的“五大”名单揭晓,主办单位邀请考古专家、相关领导进行介绍。
从130多项考古项目选出的“五大”
会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副局长孙波发布了2024 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名单,分别是(以时间为序):莱西市西老庄遗址、临沂市河东区毛官庄遗址、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遗址、滕州市祖母山采石场遗址、阳谷县东张遗址。
同时发布了2024年度山东省优秀田野工地,分别是:邹城市中南宫村东遗址、高密市前冢子头遗址、淄博市临淄区桐林遗址、高青县陈庄遗址、昌邑市昌邑古城粮苑里遗址。
据孙波介绍,2024年度“五大”发现名单是从10个参评项目中,经过各有考古资质单位进行汇报,由省内外专家认真评议投票选出的。而10个参评项目则是从全年13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2200多项当年开展的田野调查项目中选出的,因此分量非常重。
2024年是山东考古历史上主动发掘项目最多的一年,全省“考古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齐心协力将“海岱考古”品牌擦得更亮。通观这些工作,集中体现“量大面广”的特点,在如此多的田野考古项目中,选出5项考古新发现,可集中展现山东田野工作的高质量,也便于社会增强对文物考古工作的认知。
整体上看,10个参选项目都比较具有代表性:其时间跨度从旧石器时期到历史时期,绵延数万年,包括各个历史时段。“五大”评选中,主办单位山东省考古学会、承办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开放的姿态,邀请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浙江省以及省内的特邀专家、老专家一起参与评选,全面准确考量一个项目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等。省外专家对山东田野考古工作所体现出的高水平评价颇高,认为非常好地走上精细化发展之路,体现出理念新、学术性强等特点,考古中非常全面地对接新学科。“五大”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海岱考古整体面貌,每一项都为考古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料。
孙波介绍,“五大”作为过去一年全省考古工作快速发展的缩影,为未来考古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开启山东文物工作的“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台阶。“五大”还突出证明,目前的海岱考古水平处于国内前沿,甚至在有的项目上,已处于国际前沿的地位。接下来,将继续遵循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做好田野考古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学术研究,将拓展研究推至崭新的高度。
首次齐长城考古激发全民遗产保护热情
齐鲁壹点记者注意到,无论是10个参评项目还是“五大”,个个拎出来都颇具震撼性。
山东大学教授于海广在回答在场记者提问时讲述他心目中首次齐长城考古的重要意义:“这对考古界来说是很可喜的一件事情,因为齐长城在历史考古领域中是备受重视的,它作为中国长城的组成部分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占有重要位置。”
于海广提到,对于“长城鼻祖”齐长城,历代专家、学者都付出很多的研究心血,结出很多的学术成果。但是,早年大家主要以文献为基础进行学术方面研究,固然取得很多的成果,但是受到限制,很多研究结论难以在学界取得一致看法。田野考古工作通过勘探、发掘、研究,对于齐长城历史的研究具有特别推进的作用,在文献加考古的相互支持、支撑下,让大家比较容易达成一致意见,这一点非常重要。
齐长城考古发掘证明分四期筑造
近数十年来,我省上下对保护、研究、利用齐长城的热情不断升温。先是20世纪70年代,有名的“5老”徒步考察、丈量齐长城,开展研究和调查,不但在山东,在全国也产生很大影响。后来的山东省旅游局、山东省旅发委接力加强对齐长城的研究,并取得重要的成果。基于之前的调查研究基础,2024年启动的首次齐长城科学考古发掘,意义重大,通过打开两个发掘区、清理一个城墙本体断面,搞清了不同时代齐长城的情况,以及城墙建筑与夯土、护坡、周边城址之间的关系。还发现一座西周时期的聚落城址,对考古研究很有启示。今天的人们借助考古了解到,战国之前的“长城鼻祖”——齐长城分四期建筑、维修,这大大提高了世人的认知,凸显了田野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
专家到齐长城考古工地指导
“让文物活起来”受到上上下下各方面的重视,于海广提到,长清齐长城首次科学发掘对提升公众文化遗产意识也很有意义,再次树立我们对于文化遗产的观念:首先是保护,保护好了才对后面的展示利用等工作有一个好的基础。于海广强调,齐长城首次考古有着多方面的意义,但以上这两个方面是最突出的。
山东博物馆研究馆员杨爱国就“五大”中的两处历史时期考古项目做了分别介绍。滕州市祖母山采石场遗址、阳谷县东张遗址均处于“历史时期”,有着大量的历史文献可以对照。而我国又是在历史文献方面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除此之外,各地还有大量遗存,二者可互证、互补,共同见证伟大祖国的历史。从这个方面说,两大项目具有特别的“重要价值”。
滕州祖母山采石场面积约6.5万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汉代采石场,比目前广州、徐州等地发现的同期采石场都大。山东文物考古工作者历时几年对其进行持续深入的调查、发掘,除了搞清当地采石的遗迹,还同时将当时的采石工具如锤子、铁錾等一并收集,大大丰富了现代人对于汉代石作工业的研究,也提高了对中国人用石的认知。放眼世界,华夏祖先不光在土木、石刻、刻绘等方面领先,对于石头的利用也是比较早的。珍贵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石墓是哪来的?于海广说,原来大家只讲画像石本身,现在可以往前讲——从滕州的汉代采石场说起。
阳谷县东张遗址是属于五代末至北宋早期,时代清晰的一处黄河古道滩区农村聚落,面积约1.2平方米。该遗址的存在体现了先民对黄河滩区土地利用,在两次黄河洪水的中间发展生产和生活。杨爱国说,黄河作为中华文化的“母亲河”,对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更大。此次考古发现的聚落虽小,却扩大了黄河文化的内涵,体现古人在土地利用方面的智慧。
齐鲁壹点记者了解到,考古人员在该遗址共揭露面积超2800平方米,发现围垄、房屋、道路等116处遗迹,出土瓷器、骨器等遗物。作为一处珍贵的“宋代聚落标本”,其意义堪比庞贝遗址或河南内黄的三杨庄(汉代聚落)。
推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开展公众考古活动
作为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事业,普通公众如何参与到田野考古中?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考古处处长兰玉富介绍,“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我国此项工作的指导精神,在实践中进行落实。利用发掘成果,山东将继续开展一系列的公众考古研学活动,打造一批考古遗址公园,并与研学旅行充分对接。之前,山东省文旅厅发布“十大考古研学打卡地”,其中,济南章丘城子崖遗址一年接待研学群体就达到4万多人次,被评为2024年度“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之一,有效带动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截至目前,山东已有25项考古发现项目入选“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共有45个项目入选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15处省级以上遗产公园创建成功,这些为研学旅行事业提供日益丰富的资源和产品。2025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继续鼓励各博物馆、考古工地等通过打造考古研学基地,编写考古研学教材等,推动公众考古事业向深入发展。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 乔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