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说前阵子父亲在他 70 岁的时候,突然感慨道:“咱们这一大家子,回头看看,没有一个算得上成功的,都是普普通通人家。没有当公务员的,也没有当老师的,更没有开公司当老板的。”
父亲的失望,其实本质上是传统社会评价体系与现代化进程碰撞的产物,在父辈眼中,“成功”的标尺清晰而单一:体制内工作、稳定收入、社会地位。
听到这该网友瞧了瞧下一代,他们贪玩、挑食、懒散,还沉迷手机,学习不上进,主动性差,真担心以后一代不如一代啊。
这话听起来,满是无奈与担忧,也让我不禁思考起普通人家的现状。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普通家庭想要 “出人头地”,真不是件容易事。
就拿就业来说,公务员、教师这类稳定的工作,竞争堪称白热化。每年考公、考编的人数不胜数,录取比例低得可怜,至于开公司当老板,更需要雄厚的资金、广阔的人脉和敏锐的商业头脑,这对普通家庭而言,简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再看看下一代的教育问题,确实令人揪心,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游戏、短视频等电子产品充斥着他们的生活,分散了太多注意力,有网友在评论区说:“我家孩子一回家就抱着手机,作业拖拖拉拉,说也不听,打也没用,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曾经父辈以为,只要将孩子“推出农门”便是胜利。但现实中,子代背负着房贷、育儿成本、职场内卷的三重枷锁。以购房为例,一个普通家庭可能需透支未来30年的收入,这种经济紧绷直接压制了下一代的婚育意愿,甚至让孙辈一出生便活在“债务阴影”下。
家族的发展,还离不开良好的家风和家族凝聚力,但在普通家庭中,往往缺乏这种传承和凝聚,兄弟姐妹各自为战,“家里亲戚之间,平时很少联系,有了困难也很少互相帮忙,感觉亲情越来越淡了。” 这样的家庭氛围,很难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家族向前发展。
父亲的悲观或许过于绝对。普通家族的“失败叙事”背后,实则隐藏着被主流话语忽视的韧性,在豆瓣上有用户尖锐指出:“与其追求虚无的成功,不如先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对普通家庭而言,确保子代不因贫失学、不因困失志,已是艰难的胜利。
尽管孙辈“学习一般”,但家族中悄然流动的情感支持——比如祖辈照看孙辈、亲戚间的临时借贷——实则是中国家庭抵御风险的重要安全网,对于所谓的成功,我们需要转变思想了。有网友说:
我外婆九个子女,孙辈更多,没有一个所谓的出息,都是打工的做小买卖的做手艺的,但是一大家子没有一个身体不健全或者早夭短命的,真的是奇迹,都是老老实实安安稳稳平平安安。
确实,对于我们而言,健康开心才是最大的财富和福报。
父亲那一辈人,习惯用“成功”丈量家族命运。但或许,真正的传承不在于显赫的地位,而在于如何让每一代人活得比上一代更从容。当一个孩子不再因“必须买房”而恐婚,当一个青年能坦然选择职校而非“被迫考研”,当一个老人不再因“无用”被边缘化——这些微小的进步,才是普通家族最真实的“成功”。
家族的褶皱里,藏着整个时代的纹理,而我们能做的,便是在裂缝中播种希望,等待光照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