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末班公交车碾过空荡的马路,轮胎与沥青摩擦的声响像一声叹息;电台的调频声波在午夜消散,电视机雪花屏的噪点逐渐褪色成数码时代的像素块……我们举着手机拍摄这些场景,配上一段怀旧滤镜的短视频,却在评论区为它们的消亡愤怒呐喊。

这种割裂的悼念,恰似一场自导自演的葬礼。

佛山传媒集团的公告冷静得像一份病理报告:FM98.5因“精简频率、媒体融合”将于2025年2月24日零时停播。

当这个消息四处蔓延的时候,社交平台涌现出潮水般的缅怀,那些悼词里翻滚着烫眼的真相:“是我们亲手调低了收音机的音量,转身却抱怨时代太吵。

很多人依旧记得985开播于1994年的夏夜,依旧记得《今夜情为证》里邱静的温柔声音在夜幕降临灯火阑珊处,抚慰城市中众多孤独的心灵和失眠的青春。



▲《今夜情为证》主持人邱静

但鲜少有资料提及,这个曾以80%市场份额稳居佛山收听率榜首的电台,停运前的日均听众还有多少。

我们像收藏古董般将旧事物封存在记忆里,却放任它们在现实中缺氧窒息。

黑胶唱片积灰的纹路、酒楼下架的最后一道点心、芳村码头日均不足20人乘坐的渡轮……这些消逝的刻度,丈量着现代人最荒诞的悖论:我们以缺席的姿态参与杀戮,又以围观者的身份哀悼废墟。

正如某位985的听众坦言:“手机里的歌单比电台更新潮,但听到停播消息时,突然想起高中晚自习偷听《城市俏佳人》的心跳。”

旧事物正在经历一场诡异的复活。西关大屋成了网红打卡背景板,骑楼老街被改造成“国潮主题街区”,连渡轮停运的公告都能衍生出十万点赞的怀旧vlog。文创产业给历史裹上糖衣,却让真实的记忆吞下氰化物——当芳村码头变成短视频里的#复古摄影圣地#,再无人关心它曾是连接两岸生活的血脉。

这种温情脉脉的杀戮,比推土机更残忍。985的节目单里,《十八楼C座》曾用声音编织市井烟火,而今它的音频片段被切割成15秒的BGM,夹杂在电商直播的吆喝声中。旧时光成了流量游戏的筹码,我们在九宫格照片里消费情怀,却不肯为一场真实的日落驻足。

当《城市俏佳人》主播方可程把“FM985停播/节目转入FM924”的消息嵌入她的视频号时,某种集体潜意识被悄然叩响。

原来,这频率承载的不仅是31年的声波,更是一代人精神坐标的坍缩:70后听着它从卡带走向CD,80后伴着它度过高考前的深夜,90后却在算法推送的歌单里遗忘了调频旋钮的触感。

我们陷入永恒的拉扯。一边用蓝牙耳机筑起信息茧房,一边渴望电台随机播放带来的意外惊喜;一边在手机地图规划最快捷的Citywalk路线,一边幻想重遇那个在渡轮上邂逅晚风的自己。



这种矛盾投射着人类最原始的恐惧——向前奔跑时,总担心把灵魂落在了来时的站台。

要知道,旧事物的消亡从来不是突然的死亡,而是慢性失血。当公交车乘客被网约车分流,当电台听众转向播客和音乐App,当早茶酒楼输给外卖平台——每一次便捷的选择都在为记忆掘墓。

我们自己,既是刽子手,又是守墓人,举着数字化铁锹,埋葬自己的一部分。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985的停播如同时代递来的镜子:里面映照出的不是怀旧的泪光,而是我们集体参与的、静默的共谋。

那些消逝的刻度终将成为未来的化石,而此刻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忽略、每一次“收藏-遗忘”的循环,都在雕刻着下一轮悼亡的碑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