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马山县人大围绕乡村振兴,积极发挥人大代表联络站和“三官一员”作用,落实“人大+文明实践”服务模式,大力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描绘乡风文明、和美乡村新景象。
马山县百龙滩镇人大代表进村开展移风易俗宣传
积极宣传引导,推动新风美俗见行见效
县、乡(镇)人大代表积极参与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工作,进屯入户收集群众意见,将移风易俗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本地话、本地歌进行常态化宣传。在落实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工作法过程中,县、乡(镇)人大代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率先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带头践行红白事新标准,引导群众树立新风美俗。百龙滩镇99支民间“围裙帮办服务队”中有县、乡(镇)人大代表52人,他们活跃在村屯一线为群众精简办理红白事,有效减轻群众的红白事负担。2024年“围裙帮办”项目获评全区志愿服务项目银奖,项目服务经验在全县各乡镇推广。白山镇合诚社区发挥人大代表联络站作用,依托社工组织和社会服务组建服务队,打通线上+线下平台,为群众操办红白事提供点单、接单、派单等一条龙服务。2024年为群众简办红白事16件,劝导喜事不办20件,节约资金39万多元。
马山县乔老村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组织群众商议红白事操办新标准
整合阵地资源,解决红白事操办烦心事
县、乡(镇)人大代表深入倾听群众心声,依托代表联络站建言献策、整合利用村屯群众经常聚集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闲置教学点、灯光球场、凉亭广场等场所,按照“一场多用”原则打造成为方便群众安排红白事宴席的共享阵地,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白山镇民族村整合闲置资源打造了移风易俗展示馆、乡风驿站等场所,让群众有地方聊天议事,群众在哪里宣传阵地就延伸到哪里。白山镇合诚社区整合资源打造了两处红白事服务中心,免费向社区群众开放,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加方乡福兰村把公共文化中心打造成为“福兰之家”,既能开展文体活动,又能让周边群众操办红白事宴席;乔利乡东良村利用闲置小学作为红白事操办点,集资购买全套用具,全村群众都可免费循环使用。
马山县县乡人大代表通过“小板凳议事”劝导加方乡板老屯群众红白事简办廉办
坚持推陈出新,促进民俗与新风共育共融
在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中,县、乡(镇)人大代表积极配合文明实践服务队,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把好的民俗文化去粗取精、融入时代新风,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传承发展。里当瑶族乡太平村推出“上门不收礼、彩礼成基金”新风尚,倡导“上门”既不要“彩礼”,也不讲究“门当户对”,把彩礼转换成家庭基金、创业基金、教育基金和保障基金。该村针对宴席打包“份子肉”旧习俗,通过召开人大代表和村民代表会议重新制定红白事标准,推行“减菜还礼”措施,取消“夹份子”习俗,统一设置以实菜为主的宴席简餐。同时,创新推行礼金“还礼”措施,体现礼轻情义重,让宴席回归正常,既节约开支又融洽乡亲邻里关系。目前,全县5个乡(镇)已经推广使用“减菜还礼”做法,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和赞誉。
强化机制服务,推动乡风管理走深走心
各乡(镇)充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把乡村治理中的网格管理、共建共享、“贝侬”调解等典型机制广泛用于移风易俗,通过人员共享、内容融合、齐抓共管,助力乡风文明与乡村治理齐头并进。加方乡组织人大代表积极组建“小板凳”服务队,通过“小板凳议事”劝导村屯红白事简办40多场次,节约经费约13万多元。里当乡人大通过“里当讲礼”调解模式,以“礼”为媒、“礼”字当先,构建邻“礼”和睦示范,综合治“礼”基层,“礼尚往来”干群融洽,有效预防和化解了农村矛盾纠纷。白山镇民族村通过加强人大代表监督,以“四议两公开”方式将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乡风文明公益活动,推动群众从移风易俗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和监督者,成为民风淳朴、乡风文明的和美乡村。(刘美凤)
来源:马山县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