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情感反应模式

及模式的突围

——米苏著《焦虑型人格》读后随感

文/杨之藏

出门前,总是要再三检查电烤火箱是否关闭,大门关了之后还要推几下,看看是否关紧?买房子、签合同时,总是反复考虑其中的细节,反复检查合同的条款,生怕对方布下了陷阱。做什么重要的决定时,总是习惯性地往不好的方向想。面对各种不确定的突发状况,总是不由自主地生发出一种烦恼、抓狂的心理------


你是否在生活中遭遇过这些?这都有可能是焦虑型人格。米苏列出了焦虑型人格的八种表现:①对风险过度担忧;②凡事爱往坏处想;③害怕不确定性;④强烈的控制欲;⑤焦虑型依恋;⑥广泛性焦虑;⑦惊恐发作;⑧社交焦虑。焦虑型人格通常用一种普遍的前提假设来指引生活:“生活处处有风险,我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避免或控制一切会伤害到我和亲人的潜在危险。”这种对预期的过度焦虑,对风险的过度关注,正是焦虑型人格表现出来的特点。


焦虑型人格的每一种表现都有潜在的心理机制。对风险的过度担忧,实际上是他们对于潜在威胁的盲目夸大,调动和消耗着自己的心理能量来应对焦虑不安的状况,导致自己全部的注意力被夺走,实际上只要把这种注意力从触发情绪的想法和感受上移开,这些症状就会缓解。凡事爱往坏处想,是因为焦虑型人格把臆想的结论当作了事实,陷入了“自动化思维”的陷阱。自动化思维是指大脑中自动产生的思维、观念和想法,它们无需刻意思考就会产生,而且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习惯把事情往坏处想,就是负性自动思维。这样很容易影响正常的生活状态。当然可以从改变注意力下手,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改变错误的观念和认知。

没有人喜欢不确定性,但是焦虑型人格对于不确定性的过激反应,会导致很多无意义的重复行为,如反复确认大门是否上锁?反复确认煤气是否关闭?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明显降低生活质量。但是管理恐惧和忧虑的关键,并不是极力回避或消除所有的不确定,而是允许和接纳不确定的存在,增强自己的韧性,与之和平相处。

强烈的控制欲,实际上折射出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安全感缺失。控制欲强的人,安全感较低;安全感较高的人,控制欲较弱。焦虑型人格试图通过控制他人来实现对人和物的掌控感,从而缓解自己的焦虑。中国的父母常常会利用孩子的愧疚感去控制孩子的行为。这实际上有点像那个不断推动山上滚下巨石的弗弗西斯,根本就是蚍蜉撼大树。如果不放下控制欲,焦虑没有尽头。


焦虑型依赖看起来就是一种无理取闹,但是这种无理取闹折射出的却是内心的惶恐不安,对于失去的恐惧。这是一种放大了的担忧,但是这种担忧却以过度纠缠表现了出来。

广泛性焦虑是一种持续的、弥散性、无明确对象的紧张不安。不是对特定事件焦虑不安,而是对所有的事情都感到焦虑。一般来说,它受环境变化、遗传因素、早年经历、突发事件的影响比较大。诱发它的因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惊恐障碍是急性焦虑症的一种表现形式。发作时会心跳加速、胸口憋闷、喉咙有堵塞感、呼吸困难,并产生强烈的惊恐感和濒死感。惊恐引发的过度呼吸会导致呼吸性碱中毒。这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恐惧,一旦遇到特殊情况时(如目睹灾难性事件),我们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失控感和无力感。但是引发惊恐的人和事,也能终结惊恐。最主要的是要了解和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恐惧和担忧,寻找到根源,以正常的思维去分析问题。

社交焦虑,是指与人交往时感到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没有年龄段的区别,每个年龄段都可能会存在。这实际上是人的自我保护的本能。它就是一种情绪,可以控制和调节。


焦虑型人格面临以上困境,其心理根源有这么几个:重复童年时期印象最深刻的创伤,或者是创伤发生时的情绪。他们尝试在强迫性重复中摆脱焦虑。这时候要学会修复过去的创伤,就要与一个能给予安全感一起重新“长大”一次,在遭遇创伤时改变应对措施。焦虑型人格早期都有一个控制欲强的养育者,无论是严厉,还是温柔,都试图让被养育者顺从自己的意愿。久而久之,当被养育者长大后,虽然物质上已经独立了,但精神上已经习惯了这种控制,仍然会继续屈从于过去的那种控制模式。从而不得不做某事,让自己陷于焦虑之中。这时候我们要拿回自己的主动权,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积极反抗。长期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内心会很自卑。因为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他人评价、社会评价直接影响了他的自我评价。也有一种情况除外,那就是向外指责的个体,虽然人际关系较差,但负面情绪不积压,及时宣泄了,所以焦虑程度就降低了。这时候要允许自己表达愤怒,及时还击。将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区分开来,客观地描述事实,验证不合理的想法,对自我形成一种相对客观的认知。对于那些非常黏人的人,很可能是童年时没有收到父母及时的情感回应,自身极度缺乏安全感和控制感。

总体上来说,应对焦虑,我们需要这么几个关键词:接纳、理解、区分。接纳自己的情绪,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自己的。自己并不是一个完人,所以该生气的时候就生气,该开心的时候就开心。理解,理解自己的情绪是有根源的。所有的莫名其妙,所有的暴跳如雷,其实都是对自己的提醒,那都意味着自己的早期情绪记忆里埋藏着一个情绪地雷,我们需要通过语音的指引回到过去,一个个地排雷。区分,要区分情绪化的自己和客观的自己。能够逐渐实现对自我情绪的引导,使那些积累已久的情绪能量能够得到释放。

《焦虑型人格》;米苏 著;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25年2月第1版;55.00元

扫码加好友

学习新技能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互动游戏

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关注本微信公众号后,在对话框里发送“自媒体”(去掉双引号),试试看你能够收获什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